法會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bhidharma

阿毗達磨藏(亦稱對法藏、論藏)

(藏文: ཆོས་མངོན་པ། choe ngon pa) 佛教的教法通常分為三藏:經藏(佛陀的言教),律藏(關於行為的教法)以及論藏。論藏是現象的分析,傳統上主要作為佛教教義的注解。事實上,在藏傳大藏經中,並沒有獨立的阿毗達磨藏。

Absolute Truth

勝義諦

(梵文: paramartha satya; 藏文: དོན་དམ། dondam) 有兩種真理或對現實的看法:世俗諦,同凡夫所見,帶有「自」與「他」分立的二元論;以及勝義諦,也稱為終極真理,超越二元論並看見事物本性。

Acharya

阿闍黎

(藏文: སློབ་དཔོན། Lopon) 靈性導師。亦用於學位名稱,即寺院系統中一個相當於佛學碩士的學位(於格西學位類似)。

Afflicted consciousness

末那識;染污意

(藏文: ཉོན་ཡིད། nyon yid) 第七識。它分兩方面: 無間滅識, 能操控其他意識使它們延續;以及煩惱識,使自我持續存在。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 詞條。

Aggregates

五蘊

(梵文: skandha; 藏文:ཕུང་པོ་ལྔ། phung po nga) 字面意思是「堆」。這些是當一個對境被感知時,認知經歷的基本轉變。首先是色蘊,它包括除了思想外的一切,例如:聲、香、味等。第二和第三是受蘊(愉快和不愉快等)和想蘊。第四是行蘊,這實際上涵蓋第二和第三蘊。第五是一般的識蘊,如感官和意識。

Akshobhya

不動佛;阿閦佛

(藏文: མི་བསྐྱོད་པ། mi bskyod pa) 金剛部的報身佛,屬東方。

Alayavijnana

阿賴耶識

(藏文:ཀུན་གཞིའི་རྣམ་ཤེས། kun shi nam she) 阿賴耶識。根據瑜伽行派或唯識派說法,這是第八識,並通常被稱為種子識或藏識。

Amida Butsu

阿弥陀仏

(日文信徒所稱的阿彌陀佛。他們通常說「讚揚阿彌陀佛」,意為「南無阿弥陀仏」,還可以縮減為「南仏」。

Amitabha

阿彌陀佛;無量壽佛

五方佛之一,意為「無量光 佛」。身形通常描述為紅色,與西方關連。又被稱為西方淨土佛 或 極樂淨土佛。

Amrita

甘露

(藏文: བདུད་རྩི། dut tsi)  一種加持物,可使心靈和身體得到療癒。

Analytical insight

觀慧

在顯教傳統中,一個人開始聽聞教導、學習佛法。然後思惟這個佛法,在禪定中專注於這些概念,這叫觀慧。最後只是禪定,沒有概念。

Ananda

阿難

佛陀的朋友、表弟和十大弟子之一,也是記憶經典的那位沙門。當經典中說「如是我聞……」時,那就是阿難所背誦的。

Anatman

無我

(巴利文: anatta)  沒有自我,沒有靈魂。在佛教的理解上,沒有永恆的靈魂。每一個人活著是五蘊的聚合,在死亡時分解。

Annitya

無常

(巴利文: anicca; 藏文:མི་རྟག་པ། mitakpa) 一切現象的暫時性,變遷。

Anuttarayoga tantra

無上瑜伽部

(藏文:རྣལ་འབྱོར་བླ་ན་མེད་པའི་རྒྱུད། nal jor la na me pay jue)  金剛乘有四部密續,無上瑜伽部是這當中最上部。它包含了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和時輪金剛。

Arhat

阿羅漢

(藏文: དགྲ་བཅོམ་པ།་drachompa)  按字面上來看,是消滅仇敵者,所要消除的這個仇敵是煩惱。這個名相主要用於小乘佛教,表示一個人已經實現其最終目標 – 涅盤;他們是通過證悟無我的真理來淨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這些是指聲聞乘的阿羅漢和緣覺乘的辟支佛。

Arya

聖者

(藏文:འཕགས་པ། phakpa)一個直證真實本性的人,也是已經證得五道中的第三道(見道位)者。
Aryadeva

聖天;提婆

(藏文:འཕགས་པ་ལྷ། Phakpa Lha) 龍樹菩薩的主要弟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者。他是偉大的中觀師,並成為世間/印度的六莊嚴之一。他著有《中觀四百論》,廣泛闡述龍樹意旨。
Asanga

無著菩薩

(藏文:ཐོགས་མེད། Thokmay)四世紀時印度的哲學家,創立唯識派或瑜伽行派,並著有五部大乘佛教重要論典- “彌勒五論”,也是世親菩薩的兄長。
Asita

阿私陀

曾預測佛陀命運的占卜家。
Asura

阿修羅

(藏文:ལྷ་མ་ཡིན། ihamayin) 這個名相常被譯為「非天」,類似「泰坦」。他們是輪迴六趣之一。不同派別的佛教有不同觀點。阿修羅通常被視為正面的,由善業所引生,和人與天人類似的眾生,居住在較低的天界。另有認為阿修羅由惡業引生,所以他們被視為天人的敵人。佛教有些派別則完全忽略這一趣,認為只有五趣。
Atisha

阿底峽尊者

(藏文:ཇོ་བོ་རྗེ། Jowoje) 阿底峽尊者(公元982-1055)是印度戒香寺佛教大學的佛教大師,受藏王邀請來到西藏,以解決不受歡迎的國王朗達瑪早些時候所造成的破壞。他協助建立了噶當派傳統。
Atman

(梵文)「常我」的觀念,認為有個我死後仍然存在。
Avalokiteshvara

觀世音菩薩

(藏文: 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འཇིག་རྟེན་དབང་ཕྱུག Chenrezig or Chenrezig Jigten wangchuk) 觀世音菩薩,祂注視或觀照著一切眾生,是代表大悲的菩薩。與祂相關的廣受歡迎的六字大明咒就是「嗡 嘛尼 唄咩 吽」。許多傑出的師長,包括歷代大寶法王和達賴喇嘛,皆被視為是祂的化身。
Avidya

無明

(巴利文: avijja) 無知,缺乏覺知。
Ayatanas

(藏文:སྐྱེ་མཆེད། kyeched) 十二處,包括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Bardo

中有;中陰

(藏語) 依字面解,中有是指「在兩者之間」。有六種中陰,但是一般這個名相大多意指死亡到以新身體轉世之間的階段。
Bhagavan

薄伽梵

(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 Chomdenday) 有德者,佛的稱號之一。
Bhikkhu

比丘

見「比丘」(bhikshu)條目。
Bhikshu

比丘

(巴利文:bikkhu; 藏文:དགེ་སློང་། gelong ) 已受具足戒的佛教男性僧侶。
Bhikshuni

比丘尼

巴利文:bikkhuni; 藏文:དགེ་སློང་མ། gelongma) 已受具足戒的尼僧。
Bhrama

梵天

色界天主要的神。
Bhumi

果位;地;菩薩地

(藏文:ས། sa) 也稱為菩薩階位,這些都是菩薩到達正覺以前的各階段,通常顯教分為十地,密教傳統分為十三地。
Bikkhuni

比丘尼

見「比丘尼」(bikshuni)條目。
Bindu

明點

(藏文:ཐིག་ལེ། tigle)  點或球形的純粹生理能量,常見於金剛乘的觀想修持中。
Bodhgaya

菩提迦耶;金剛座

在印度比哈爾邦迦耶附近的一個小鎮,是佛陀成道地。
Bodhi

菩提;覺

見 「覺悟」(Enlightenment)條目。
Bodhi Tree

菩提樹

(梵文: बोधिवृक्ष Bodhivriksha; 藏文: བྱང་ཆུབ་ཤིང་། changchub shing) 佛陀在此樹下成道。
Bodhicitta

菩提心

(藏文:བྱང་ཆུབ་ཀྱི་སེམས། chang chup chi sem) 依字面解是覺悟的心。菩提心分為兩種:勝義菩提心,即已見到空性實相的完全覺醒的心;另一種是世俗菩提心,即欲願修習六度以解脫一切眾生出輪迴苦。
Bodhidharma

菩提達摩;達摩祖師

將佛法帶到中國的著名印度僧人,創立了禪宗。
Bodhisattva

菩薩

(藏文: བྱང་ཆུབ་སེམས་པ། changchup sempa) 菩薩是指為求證悟佛果而承諾修持大乘道的慈悲及六度,藉此解脫一切眾生苦並引導眾生朝向覺悟的人。更具體的說,是指那些發心從輪迴中解脫,並已經在一到十地果位為了成就佛果前進的人。在大乘佛教中,證悟者選擇留在世間,幫助那些苦難者,而不是進入涅盤。這是最高的理想。
Bodhisattva levels

菩薩地

(梵文: bhumi; 藏文:ས། sa) 菩薩證得覺悟所經歷的階位或階段。在顯教中分為十地,而密教中分為十三地。見「果位;地;菩薩地」(Bhumi)條目。
Bodhisattva vow

菩薩戒

一種誓言,承諾修行,為了將一切眾生帶領到證悟佛果。
Bodhisattvayana

菩薩乘

(藏文:Changsem thegpa) 菩薩乘, 有文字記載的三乘之一。
Bon

苯教

(藏語)西藏的傳統宗教,聲稱教法源自頓巴辛繞,苯教徒認為,他的覺悟早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數百年。正統的苯教,黑苯(苯那Bon nag)在西藏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改革後的苯教或白苯(苯噶Bonkar)發展於十世紀,現在仍然存在。它採用了許多佛教的元素和框架,強調密宗的修持法,類似舊密宗傳統,但又有不同本尊。
Brahamin

婆羅門

印度教最高種姓,通常掌管祭司職責。
Brahma

梵天

印度教最高天神,深信佛陀的教法。
Brahma vihara

四無量心

菩薩的四種「崇高狀態」:慈、悲、喜、捨。
Buddha

佛陀;佛

(藏文:སངས་རྒྱས། Sangye)     1) 佛陀就是悉達多,是佛教的創始人。他是第一位證得覺悟者,然後教導他人如何證悟。他的名字是悉達多,姓氏為喬達摩。他是釋迦族的一員,所以被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智者」。他也被稱為如來,意為「覺悟者」。他在公元前563年至483年間住世。   2)  佛教認為,在我們世間,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是第四尊佛,而第五尊佛將出世在未來,名彌勒佛。   3)  在大乘佛教裡,佛是已證覺悟者。
Buddha Shakyamuni

釋迦牟尼佛

(藏文:སངས་རྒྱས་ཤཱཀྱ་ཐུབ་པ། sangye shakya tubpa)  釋迦牟尼佛。見「佛陀」(Buddha)條目。
Buddhadharma

佛法

佛陀的教法。
Buddha-fields

佛國;佛剎;淨土

佛國是無數的樂土,超越輪迴的範圍,充滿了無量的佛菩薩。那些已達覺悟但未入涅盤者居住其中。這就是阿彌陀佛淨土。
Buddha-nature

佛性;如來藏

(梵文: tathagatagarbha; 藏文: 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འི་སྙིང་པོ། de shin shek pay nying po)  眾生原 有的本性,體悟後能覺悟(成佛)。通常稱它為佛性或覺悟的本質。
Caryatantra

行部;行密

(藏文:འཁོར་ལོ། kor lo) 字面上是「輪」的意思,沿著中脈的穴位,位於眉心、喉間、心間等地,在脈上較為寬廣處。
Central channel

中脈

(梵文:avadhuti; 藏文:རྩ་དབུ་མ། tsa u ma)這是身體大致沿著脊椎的一個微妙垂直通道,左、中、右脈是身體內的三條主要氣脈,主導著微妙的氣。
Chakra

脈輪

(藏文:འཁོར་ལོ། kor lo)字面上是「輪」的意思,沿著中脈的穴位,位於眉心、喉間、心間等地,在脈上較為寬廣處。
Chakrasamvara

勝樂金剛

(藏文:འཁོར་ལོ་སྡོམ་པ། korlo dompa)也常被稱做འཁོར་ལོ་བདེ་མཆོག Khorlo Demchok,屬於新密法無上瑜伽部教法的母續本尊。
Chakravartin

轉輪聖王

(藏文: kor loe jur we gyel po)字面上是轉輪者,也稱作轉輪勝王(宇宙君王之意)。這是一位弘揚佛法並開闢新時代的君王。
Ch’an

禪宗

(中文)禪宗。見「禪宗」(Zen)條。
Chandaka

車匿

當佛陀還是王子時,車匿是他的隨身侍從,曾幫助佛陀逃離王子生活
Chandrakirti

月稱論師

(藏文:ཟླ་བ་གྲགས་པ། Dawatakpa)七世紀的印度中觀學派學者,著名的中觀應成派創始人,他從因明理路角度出發,著有兩本有關空性的論著。
Chang

(藏語)一種由大麥釀製的西藏啤酒。
Charvakas

順世外道

印度的一個哲學流派,否認聖教、吠陀,不相信輪迴和業果。提倡享樂主義,隨心所欲做任何利己之事。
Chenrezig

觀世音菩薩

(梵文: Avalokiteshvara)觀世音菩薩的藏語名,代表大悲的菩薩。觀音被西藏人民視為父親,而且也有一些示現。最有名的就是七世紀時把佛法引進西藏的藏王松贊干布、歷代大寶法王和達賴喇嘛。與祂相關關的咒語是「嗡 嘛尼 唄咩 吽」。
Ching-T’u

淨土

(中文)淨土。
Chittamatra

唯識派

(藏文:སེམས་ཙམ་པ། semtsampa)西元四世紀時,無著所創派別,通常它被譯成唯識派。它是大乘佛教一個主要派系 ;簡要來說,它的主要學說就是所有現象皆唯心所造。
Chod

施身法

(藏語)發音為:「倔」,字面義為「切斷」,指的是為斷除所有牽涉到我執和垢染的修持。「謀倔」(女施身法)的修持法是由女性證悟者瑪姬 拉尊(西元1031-1129)所樹立。
Citta

心王

基本的心或識。
Clarity

光明

(藏文:གསལ་བ། salwa)也稱為光明。心的本質是自性空,但非空無,因為它具有這種清明,一種覺知或了知的心。清明是空性的心(shunyata)的一種特質。
Coemergent wisdom

俱生智

(梵文: sahajajnana; 藏文:ལྷན་ཅིག་སྐྱེས་པའི་ཡེ་ཤེས། lhen chik kye pay yeshe) 對輪涅不二,以及它們如何一起同時現起的高深證悟。
Compassion

悲心;悲憫心

(梵文: karuna; 藏文:སྙིང་རྗེ། nying je)在佛教的意義上,它意謂著渴望解脫一切眾生,無論對象是誰。而這種情感只能透過長時的禪修和對佛法的理解來開發。
Completion stage

圓滿次第

(藏文:རྫོགས་རིམ། dzog rim)金剛乘的觀想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法的一種禪修法,一種透過身體內的氣脈證得大樂、光明和無念。
Conditioned existence

有為法

(藏文:འདུས་བྱས། dus je)眾多因緣和合,造作所生事物,例如:五蘊所攝諸法。
Consciousnesses, Eight

八識

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條。
Conventional Truth

世俗諦

(藏文:ཀུན་རྫོབ། kundzop)真理有兩種:世俗諦和勝義諦。俗諦或世俗諦是凡夫俗子的概念(非覺悟的),他(或她)用自己有我的分別念(錯亂識)看待世間所產生的反射。
Creation Stage

生起次第

見「生起次第」(Developmental stage)條。
Daka

勇父

(藏文:དཔའ་བོ། pawo)與空行母對應的男性。
Dakini

空行母

(藏文: མཁའ་འགྲོ། khandro)證得圓滿覺悟的高度成就的一位瑜伽女。她可能是證得如此成就的人類,或是以非人類且已覺悟的觀想本尊示現。
Dalai Lama

達賴喇嘛

多次轉世的導師,從第五世起,達賴喇嘛一直是西藏的政教合一領袖。現在的達賴喇嘛是第十四世,流亡居住在印度。
Deer Park

鹿野苑

佛陀第一次為五比丘說法處。在印度,近瓦拉納西的鹿野苑。
Definitive teaching

了義教法

(藏文:ངེས་དོན། ngedon)佛陀的教法,直指佛法的含義,而且不會因為聽法者的根器而作變更或簡化。與不了義教法對應。
Deity

本尊

(梵文: devata 藏文:ཡི་དམ། yidam)本尊是觀想的對境和成就的方法,通過祂,行者得以獲得最究竟覺悟。
Demigods

阿修羅

(梵文: asura; 藏文:ལྷ་མ་ཡིན། lha ma yin)輪迴六趣之一。他們的特點是忌妒心猛烈。
Dependent origination

緣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a; 藏文:རྟེན་འབྲེལ། ten drel)緣起的原則,就是根本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必須依於諸多前因與緣而成此有。這個過程有十二個連續階段,起於無明,終於老、死。
Desire realm

欲界

(藏文:འདོད་ཁམས། doe kham)輪迴六道所居之處。稱為欲界,因為此界眾生持續受欲貪誘引。見「三界」(Three Realms)條。
Deva

天人;天趣

(藏文:ལྷ། lha)梵文的天人。一種高度進化的眾生,但仍是輪迴的一支,所以需要佛法教導來達成覺悟。
Devadatta

提婆達多

佛陀的邪惡堂兄弟。
Development stage

生起次第

(梵文: utpanna krama; 藏文:བསྐྱེད་རིམ། kyerim)金剛乘傳統的兩個觀想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是密法的觀想法,為證悟清淨一切現象的目的,涉及觀想和思惟本尊,還有祂們的眷屬、壇城、咒語等。
Dhamma

(巴利文)見「法」(Dharma)條。
Dharani

陀羅尼

真言、密語、明、咒、總持之意。陀羅尼是佛教中,佛菩薩、護法、天龍八部及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所通用的音聲語言。
Dharma

(巴利文: Dhamma; 藏文:ཆོས། choe)法有許多含義。
1.佛陀的教法,也稱佛法。傳統上,Dharma第一個字母大寫時,即特指佛法。
2.現象、事物、存在(有法、事件、實體、元素,或存在的基本成份),通常會用複數dharmas。
3.法(具八功德的珍貴法),宗教。
4.功德、屬性、特性、特徵、能力。
5.教法、教義、經文、經典、神聖經文。
6.正確、美德、責任、道德律、信條、訓誡。
7.真理、秩序、法則。
8.修行:在佛法上、宗教上。
9.心的對境。
10.宗教、宗教制度、信仰方式。
 
Dharma of realization

證法

(藏文:རྟོགས་པའི་ཆོས། togpay choe)佛法的教導,源自師長的證悟。這些對照於教法。
Dharma of statements

教法

(梵文: dharmapala; 藏文: ཆོས་སྐྱོང་། choekyong)佛或菩薩的化身,主要作用是避免或對抗妨礙修行者成就的內外障礙。
Dharma protector

護法神

(梵文: dharmapala; 藏文: ཆོས་སྐྱོང་། choekyong)佛或菩薩的化身,主要作用是避免或對抗妨礙修行者成就的內外障礙。
Dharmachakra

法輪

(藏文:ཆོས་ཀྱི་འཁོར་ལོ། choe chi khor lo)即「佛法之輪」。佛陀的教法對應著三個層次: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每一層次對應一轉法輪。
Dharmadhatu

法界

(藏文:ཆོས་དབྱིངས་། choe ying)無不涵蓋的空間,無始無終,諸法依此現起。梵文意思為「諸法本質」,而藏文意思是「一切萬法」,但是通常法界指的是空性,那是萬法本質。
Dharmakaya

法身

(藏文:ཆོས་སྐུ། choe ku)佛陀三身之一。那是佛的一切智;它是超越二元分別的智慧。見「三身」(kayas, three)條。
Dharmata

實相;法性

(藏文:ཆོས་ཉིད། choe nyi) Dharmata通常翻譯成「真如」或「實相」,或「一切法如是」(法性)。這是透過完全覺悟眾生如實知見的現象,沒有錯謬或遮蔽,故可以說這是「實相」。
Dhatu

大種

(藏文:ཁམས། kham)在佛教,萬物分五大種:地、水、火、風和空(虛空)。內五大同前,但有與它們關連的屬性:地(硬實)、水(流動)、火(熱)、風(動)、以及空(身體內的空間)。
Dhyana meditation

禪定

(藏文: བསམ་གཏན། samten)禪,為梵語Dhyā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ādhi之意譯,梵漢並稱作禪定。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註一境。
Disturbing emotion

煩惱

(梵文:क्लेश klesha; 藏文: ཉོན་མོངས། nyoen mong)情緒障礙(相對於智力障礙),它也被翻譯成「苦惱」或「毒」。三種主要煩惱是: 貪執,瞋恚,以及愚痴。我慢和忌妒也包含在其中。
Dogen (1200-1253)

道元

(西元1200-1253)將曹洞宗帶到日本的僧人。
Doha

證道歌;金剛詩偈

(藏文:མགུར། gur)一種性靈之歌,由金剛乘修行者自發創作。它通常是九個字一行。
Dorje

金剛

(梵文: vajra)通常譯為有如鑽石,堅不可摧,或雷霆。這可以是在某些金剛乘儀式裡手中所持的法器,或是指一種如此純淨、不朽,有如金剛的功德。
Dream practice

夢瑜伽

(藏文:རྨི་ལམ། mi lam)那洛六法之一,這是金剛乘利用夢境的高級修持法。見「那洛六法」(Six Yogas of Naropa)條。
Drikung Kagyu

止貢噶舉

(藏文)藏傳佛教噶舉派分支,由覺巴吉天頌恭所創建。
Duhkha

苦諦

(巴利: dukkha)佛教徒對生命特質的了解,特別是對人類生命特質的了解。它是苦惱、痛苦、悲慘,以及死亡。這是第一聖諦。
Dusum Khyenpa

度松虔巴

(公元1110-1193)第一世大寶法王,是岡波巴弟子。他創建了噶瑪噶舉派和西藏的轉世制度。
Dvesha

瞋恚

也被稱為dosha。仇恨、憤怒、逃避。
Dzogchen

大圓滿

(梵文: mahasampanna) 依照寧瑪派九次第中最高次第,這也被稱為大圓滿或阿底瑜伽。
Eight Consciousnesses

八識

(梵文: vijnana; 藏文:རྣམ་ཤེས་ཚོགས་བརྒྱད། namshey tsokgye)八識的前五識是根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以及第八識是阿賴耶識。
Eight Freedoms

八有暇

(梵文: ashtakshana; 藏文:དལ་བ་བརྒྱད། talwa gyed)八有暇是指遠離: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執邪見、生於邊地、喑啞、佛不出世。
Eight Mental Fabrications or Complications

八邊戲論

佛教徒追求遠離八種戲論,從而住於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異、不一。
Six Ornaments and Two Supremes
二勝六莊嚴
二勝六莊嚴是大乘的六位主要大師(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和法稱,被稱為六莊嚴)再加上功德光、釋迦光。
Eight Worldly Dharmas

世間八法

(藏文:འཇིག་རྟེན་ཆོས་བརྒྱད། jik ten choe gye) 這些會使人遠離修行之道。它們是:貪著利得、貪著快樂、貪著稱讚、貪著名譽、厭惡損失、厭惡痛苦、厭惡譏嫌、厭惡毀譽。(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Eighteen Constituents of Perception

十八界

十八界,包括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

八正道包括八個步驟,一個人可以透過它終止貪欲,進而終止苦。八正道導向一種禪修形態,類似印度教的勝王瑜伽,使人能達到覺悟。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Empowerment

灌頂

(藏文:དབང་། wang; 梵文: abhisheka) 修持金剛乘傳統時,修持者必須從具格上師處受到灌頂。儀式可能以加持或說法的形式進行,將佛教思想的某個特定層面介紹給修持者。此人還必需接受修行教授 (藏文:ཁྲིད། thri)和念誦口傳 (藏文:ལུང་། lung)。
Emptiness

空性

(梵文: shunyata; 藏文:སྟོང་པ་ཉིད། tong pa nyi) 佛陀在二轉法輪宣說的法,所有內外諸法(內法為自我的概念)皆非實有,所以皆「空」。這個空性可以理解為一種無法描述的真實義。所以空性和世間諸法是同一義,或者如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Enlightenment

覺悟;佛;菩提

(梵文: bodhi; 藏文:སངས་རྒྱས། sangye) 從字面看,有覺醒義。它經由八正道和六波羅蜜而證悟。覺悟給予覺知勝義的智慧,包括某些能改變事物的能量與實踐的能力, 特別是為了幫助需要的人們。例如,阿彌陀佛建造西方淨土,做為追隨者的天堂。
Epistemology

認識論

整合理論知識與科學思惟過程的一些根本的題目。
Eternalism

常法

(藏文:རྟག་པ། takpa) 一種信念,認為自我是實有,並且是永恆的。
Eye consciousness

眼識

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條目。
Factors of conditioned arising

緣起支

有十二個因緣生起的因素:死、生、愛、無明、識、有、觸、受、六入、取、名色、行。
Father tantra

父續

(藏文:ཕ་རྒྱུད། phagyued) 密續無上瑜伽部有三類:父續涉及轉化瞋恚,母續轉化貪欲,無二續轉化無明。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

五無間;五逆

五種墮入無間地獄的惡行。如果造作了這些行為,會導致立即往生惡道。它們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Five Aggregates

五蘊

(梵文: skandha) 字面意思是:堆。蘊是當感知到一個對境時,五個通過認知的基礎階段。它們是:色、受、想、行、識。
Five Buddhas

五方佛

(藏文:རྒྱལ་བ་རིགས་ལྔ། gyalwa riknga) 這些是尊勝者的五個面向:毘盧遮那佛、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
Five dhyani buddhas

五方佛;五智如來

(藏文:རྒྱལ་བ་རིགས་ལྔ། gyalwa riknga) 報身佛,分別是:毘盧遮那佛、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每一尊如來代表五智之一。
Five Elements

五大種

(梵文: pancabhuta; 藏文:འབྱུང་བ་ལྔ། jung wa nga) 地、水、火、風、空,這些既是外在物質的成份,也是身體的物質成份。
Five major sciences

大五明, 五明

(藏文:རིག་གནས་ཆེ་བ་ལྔ། rig gnas che ba lnga)這些學習包括 – 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和內明。
Five Noble Ones

五比丘

(藏文:ལྔ་སྡེ་བཟང་པོ། ngade sangpo) 佛陀的最初五個弟子。他們是阿若憍陳如、阿說示(馬勝)、衛跋(起氣)、摩訶那摩(大名)、跋提迦(小賢)。
Five Paths

五道

(藏文:ལམ་ལྔ། lamnga) 在傳統上,修行者經歷五個階段來達成覺悟。分別是:一、資糧道,它強調清淨業障與累積功德。二、加行道,在這裡觀修者發展了對四聖諦的深度理解並斷除欲界的根。三、見道,在這裡觀修者發展了更深入的領悟並證入初地菩薩。四、修道,在這裡觀修者培植在從二地到十地菩薩的領悟力。五、無學道,此處已圓滿證悟成佛。
Five Poisons

五毒

(藏文:དུག་ལྔ། dugnga) 這些是:貪、瞋、癡、慢、嫉。
Five Precepts

五戒

(梵文: Pancha Shila)佛教的基礎道德準則,在家眾和僧伽皆遵行。他們不可偷盜、邪淫(在家眾的婚外淫行和僧伽的任何淫行)、殺生、妄語和飲酒。
Five sadhus

五苦行僧

和佛陀一起行禁慾行的五個苦行沙門。
Five sensory consciousnesses

五識

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或觸感)。
Five wisdoms

五智

(藏文:ཡེ་ཤེས་ལྔ། yeshe nga) 一旦證得覺悟,則八識將轉化為五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Flower Adornment School

華嚴宗

試圖總和所有形式一個佛教的派別。稱為華嚴宗或賢首宗。
Form kayas

佛的色身

(梵文: rupakaya; 藏文:གཟུགས་སྐུ། zug ku) 報身和化身。見「三身」(Kayas, three)條。
Form realm

色界

(Tibetan: གཟུགས་ཁམས། zuk kham) 此界有十七天,此界天人具有妙色光身。見「三界」(Three Realms)條。
Formless realm

無色界

(藏文: གཟུགས་མེས་ཁམས། zuk may kham) 一種未覺悟眾生的居處,他們修持了四無色定。見「三界」(Three Realms)條。
Four empowerments

四灌頂

(藏文:དབང་བཞི།་ wang shi) 寶瓶、祕密、智慧和句義灌頂。
Four extremes

四種邊見

(梵文: catushkoti; 藏文:མུ་བཞི། mu shi) 四句,包括了:萬物皆存在的信念(常見),萬物皆不存在的信念(斷見),認為萬物存在亦不存在的信念,以及實相超乎存在與不存在的信念。
Four fearlessnesses

四無畏

(梵文: catvaravaisharadya; 藏文:མི་འཇིགས་པ་བཞི། mi jig pa shi) 菩薩應成就的四階段:斷一切惡無畏、圓滿證悟無畏、示修道法無畏、示修道疑無畏。      (佛)四無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三、說障法無畏;四、說出離道無畏。     (菩薩)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Four common foundations of meditation

四共加行

(藏文:ཐུན་མོང་གི་སྔོན་འགྲོ་བཞི། tun mong gi ngon dro shi) 令心趣向佛法的四個關鍵觀修方法。它們是: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果決定、輪迴痛苦。
Four Immeasurables

四無量心

(梵文: apramanani; 藏文:ཚེ་མེད་བཞི། tse may shi) 圓滿覺悟引生出對普通人來說是非凡的四種功德,能夠利益他人。它們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捨無量。
Four Inconceivables

四無量心

見「四無量心」(Four Immeasurables)條。
Four Noble Truths

四聖諦

(藏文: འཕགས་པའི་བདེན་པ་བཞི། pakpay denpa shi) 佛陀開始教導,在印度鹿野苑宣說四聖諦:苦諦(堵喀)、集諦(薩母達雅)、滅諦(尼若達),以及道諦(瑪噶)。這些聖諦是佛教的基礎。我們必須先察覺到自身的問題,然後再來處理問題的成因。在這樣的過程中,使用正確的方法,那麼就完全有可能得到解脫,免於這些問題。
Four particularities

四特質

在完全覺悟時的佛性特點。這些是:清明、純淨,具有覺悟的佛陀特性,以及呈現出無分別念和分析評判。
Four special foundations

四不共加行

(藏文:སྔོན་འགྲོ། ngoendro) 修持下列四項各十萬遍:皈依與禮拜、金剛薩埵咒語淨化、獻曼達、上師相應法。見「加行」(ngoendro)條。
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四種觀想

(藏文: བློ་རྟོག་རྣམ་བཞི། lo dok nam shi) 了解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和業果取捨。
Four unfavorable obstacles

四種違緣障礙

四種成佛的障礙:敵視或厭惡佛法、猛烈的我執、畏苦而不入大乘、無利他心。
Eight Freedoms

八有暇

(藏文: དལ་བ་རྒྱད། dal ba gyad) 不執邪見、不生邊鄙、佛出世、非殘障、不生地獄、不生惡鬼、不生旁生、不生長壽天。
Gampopa

岡波巴

(西元1079-1153) 西藏噶舉傳承的主要持有者之一。密勒日巴的弟子,創建第一座噶舉派寺院,以所著《解脫莊嚴寶論》聞名。
Ganachakra

薈供

(藏文: ཚོགས་ཀྱི་འཁོར་ལོ། tsog kyi kor lo) 這是一種供養儀式,屬修行的一部分。
Gandharva

尋香;乾達婆

(藏文:དྲི་ཟ། dri za) 一種神靈,天上的樂神,尋香氣為食。
Garuda

迦樓羅;金翅鳥

(藏文:ཁྱུང་། khyung) 神話中,孵化時即已是成鳥的一種鳥類。
Gati

趣;道

見「道」(States of existence)條。
Gautama

喬達摩

古代印度的一個家庭,與佛陀有關的家族。佛陀成道前,作為王子時被稱為喬達摩‧悉達多。然而,佛教徒通常只稱他為悉達多王子。
Gelug

格魯

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中最後創立的教派。宗喀巴大師(西元1357-1419)所創,達賴喇嘛為首, 強調學習經典和寺院傳統。在十六世紀獲得政治權力後盛行於西藏。也稱為格魯巴。
Generation stage

生起次第

見「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條。
Gerab Dorje

噶拉 多傑;勝喜金剛

(藏文) 又稱為勝喜金剛。大圓滿傳承的祖先,他從金剛薩埵接受此傳承。
Geshe

格西

(藏文) 學者所獲得佛學研究的最高學位。通常需要十五至二十年。
Ground consciousness

阿賴耶識;藏識

(藏文:ཀུན་གཞིའི་རྣམ་ཤེས། kunshi namshe) 第八識,起儲存所有潛伏業力印記的作用。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條。
Ground, path, and fruition

根、道、果

這是用於形容某事物的一種邏輯方法。首先描述開頭起因條件(根),再來這些因一起朝向某些目標再來聚集朝向某個目標的因(道),以及最後的結果(果)。
Guhyasamaja tantra

密集金剛

(藏文:བསང་བ་འདུད་པ། sang pa dus pa) 這是四部密法中,最高的無上瑜伽部裡的父續。金剛部的主要本尊。
Gunaprabha

功德光

(藏文:ཡོན་ཏན་འོད། yoenten woe) 七世紀時學者,世親最重要的學生。他以所撰寫的《律經》聞名。
Guru

上師

(藏文: lama) 西藏傳統上至高的靈性導師;密法、瑜伽老師;至高者、靈性導師、阿闍黎。
Guru yoga

上師瑜伽

(藏文:བླ་མའི་རྣལ་འབྱོར། lamay naljor) 供養上師的一種修持,最終是要接受上師加持並與他的心無二無別。也是四加行的第四種修持。
Hashang Mahayana

摩訶衍那和尚

(藏文:རྒྱ་ནག་ཧྭ་ཤང་། rgya nag gi hva shang) 一位中國禪師,其見地被蓮花戒論師所否定。
Healing nectar

甘露

(梵文: amrita; 藏文:བདུད་རྩི། dud tsi) 一種加持物,可以讓身心得到療癒。
Heart Sutra

心經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其對空性的教導,對禪宗尤其重要。它的核心思想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Heruka

赫魯嘎;飲血金剛

(藏文: ཁྲག་འཐུང་། trak thung) 一尊男性的忿怒相本尊。
Hevajra tantra

喜金剛密續

(藏文:དགྱེས་པ་རྡོ་རྗེ། ཀྱེ་རྡོ་རྗེ། gyepa dorje or kye dorje) 這在四部瑜伽中,屬於無上瑜伽部的母續。
Hinayana

小乘

(藏文: ཐེག་དམན། tekmen) 照字面義,是較小車乘之意。這個名相,有相對貶義,主要為大乘人所用。指的是那些聲稱佛陀的初次教導,強調不作傷害事,才是佛陀真正教導的團體。如今,也代表了他們的一個現存教派:上座部/小乘佛教。
Ho-tei

布袋和尚

(日文) 見「布袋和尚」(Pu-tai)條。
Hungry ghost

餓鬼道

(梵文: preta; 藏文:ཡི་དྭགས། yidak) 投生的狀態,比旁生道低下,但高於地獄道。稱之「餓」,因為他們過去世過份貪婪的業果,而恆久處於猛烈飢餓與乾渴狀態。他們被描述成有著巨大的肚子和細小的咽喉。見「六道輪迴」(Six realms of samsara)條。
Illusory body

幻身

(藏文:སྒྱུ་ལུས། gyu lue) 那洛六法之一。見「那洛六法」(Six Yogas of Naropa)條。
Impermanence

無常

(梵文: anitya; 巴利: anicca; 藏文:མི་རྟག་པ། mitak) 這個詞指的是佛教的這種認識:輪迴中的一切皆變化無常。一旦被創造,就會衰敗和消逝。人類的老病與死亡尤其是如此,不過這個概念是指一切事物的特質。它是痛苦的原因之一,被認為是三辨識之一。
Indra

帝釋天

(藏文:བརྒྱ་བྱིན། gyachin) 欲界天主,據說居住在須彌山頂。傳說中帝釋天身上有千眼。在佛成道後,祂是兩位請佛轉法輪的天神之一(另一位是梵天)。
Indrabodhi

因陀羅菩提王

(藏文: རྒྱལ་པོ་ཨིནྡྲ་བྷུ་ཏི།rgyalpo indra bodhi) 第一位因陀羅菩提是佛陀時代的一位印度國王,是一位大成就者。在佛教文獻中,有好幾位因陀羅菩提。
Initiation

灌頂

(梵文: Abhisheka; 藏文:དབང་། wang) 字面上是灑淨之意。這種儀式給修行者介紹入佛智的特定方面。灌頂的方式可以是一種加持或是修行某法的開始。做為修行時,行者還需要得到口傳(lung),以及修持方法的教授(thri)。在開發覺知上,它的效能是無法估量的。見「灌頂」(Empowerment)條。
Insight meditation

毗婆舍那;內觀禪修

(梵文: vipashyana; 藏文:ལྷག་མཐོང་། lhak tong) 一種開發觀見諸法本質的禪修。在小乘傳統中,這涉及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起心動念。在金剛乘傳統裡,則是仔細觀察諸法性空。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緣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a; 藏文:རྟེན་འབྲེལ། tren drel)
緣起的原著是:根本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必須依於諸多因與緣而成此有。這個過程有十二個連續階段,起於無明,終於老、死。
Jamgon Kongtrul

蔣貢康楚

(1813-1899 C.E.) 也稱羅卓泰耶。他是最出名的利美運動創始人,一個不分教派、博采眾家之長的運動。這個運動保存了各種瀕臨斷層的修行道統。他也是一位著有九十卷文字的多產論著家。
Jhana

俱生智

(梵文)(Tibetan: ཡེ་ཤེས། ye she) 覺悟的智慧,超越二元對立的思想,可以透過三摩地的修持來達成。有五種覺悟的俱生智。
Jodo, Jodoshin

淨土

(日文) 淨土。
Kadam

噶當

(藏文) 西藏佛教的一個主要教派,後來併入格魯派中;有些教法也流傳在噶舉派中。它是由阿底峽尊者(西元993-1054)和其弟子所創建。他們的追隨信徒被稱為噶當派。
Kadampa

噶當巴

(藏文) 一個虔誠修學道次第,並完整結合所有佛陀教法,將之融入自身修持之中的人。
Kagyu

噶舉派

(藏文) 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它約於1050年由馬爾巴譯師引入西藏,興盛了兩個世代。它是以實修導向為主,也被稱為口傳派或禪修派;上師與弟子間的密切關係是它的力量來源。它以持有印度四大成就法的瑜伽教授聞名。它的傳承有四大支派和八小支派。最有名的是噶瑪噶舉(大支)和竹巴噶舉(小支)以及直貢噶舉(小支)。也稱為噶舉巴。
Kalachakra

時輪;時輪金剛

藏文:དུས་ཀྱི་འཁོར་ལོ། duekyi khorlo) 無上瑜伽部裡最知名的觀想本尊之一。這個修持涉及宇宙的複雜系統,並和香巴拉王國有關。
Kalpa

劫波

(藏文) (梵文: yuga) 一個極長時期、年代、週期、宇宙的時期,它持續數百萬年。
Kamala Sutra

卡瑪拉經

以種族來命名的一部經。佛陀曾對卡瑪拉族人說法。卡拉瑪人居住於憍薩羅國的羈舍子,是古印度四大國之一。釋迦牟尼所屬的釋迦族是在憍薩羅國的權力和影響範圍之內。祇園精舍位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內。
Kamalashila

蓮花戒

八世紀時印度的學者,寂護論師的弟子,最著名的事蹟是來到西藏,在桑耶寺的辯論中擊敗了中國學者摩訶衍。他隨後撰寫了《修習次第論》。
Kamma

(巴利文) 業。
Kangyur

甘珠爾

(藏文) 收藏佛陀言教的一百零四卷藏文。另一部重要收藏是論著,稱為丹珠爾。
Kanthaka

犍陟

佛陀的坐騎。
Kapilavastu

迦毗羅衛城

釋迦族的首都,佛陀在那裡成長。
Karma

業;業力

(巴利文: kamma; 藏文:ལས། lay) 字面有行動之意,一種企圖或有意識的行為。業是宇宙通用法則,當一個人行為健康時,會提升他的狀況,而當行為表現不健康時,最終會召感負面的果報。
Karma Kagyu

噶瑪 噶舉

(藏文) 西藏佛教噶舉派四大支之一,由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所創。他是岡波巴的三大弟子之一。這三大弟子被稱為康巴彌孫(三位從康區來的人)。
Karma Pakshi

噶瑪巴希

(西元1206-1283) 第二世噶瑪巴,他以種種神通馳名。
Karmapa

噶瑪巴

從杜松虔巴開始,連續轉世十七世者的頭銜,他是西藏佛教噶瑪噶舉派領袖。他們也被稱為西藏黑帽系活佛。從歷史上看,此頭銜是用於這個系統的兩位導師:紅帽(夏瑪)噶瑪巴和黑帽(夏那)噶瑪巴。
Karuna

悲心

(梵文) (藏文:སྙིང་རྗེ། Nyingje) 惻隱心或憐憫心,對受苦者表現出特別的悲憫。四無量心之一。
Kashyapa Buddha

迦葉佛

(梵文)(藏文:སངས་རྒྱས་འོད་སྲུངས། Sangye Oesung) 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住世的佛。
Kayas, three

三身

(藏文:སྐུ་གསུམ། kusum) 佛陀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身。法身,又稱自性身,是完全覺悟或佛的完整智慧,非造作的智慧,它外化表現為報身和應身。報身即自受用身,唯菩薩可見。應身即化身,體現在世間。在這裡指化身釋迦牟尼佛。
Key instructions

口訣;竅門;教授

(藏文:མན་ངག Mengak) 精髓教導。這些是由上師直接給予弟子有關心性觀想的教導。有些有文字紀錄,但許多是口耳相傳。
Khenpo

堪布

(藏文) (梵文: Upadhyaya) 字面上有專家義。一、出家阿闍梨,為僧尼住持剃度儀式者;二、寺院住持;三、現在也被用來作為頭銜,指完成十年(少數需十年以上)佛教哲學、因明和戒律等傳統課程的學者。
Khenchen

堪千

(藏文) 大堪布
Kiang

西藏野驢

(藏文)一種西藏野驢。
Klesha

煩惱

(梵文)(藏文:ཉོན་མོངས། nyoen mong) 見「煩惱」(Disturbing emotions)條。
Klesha consciousness

染污意

(藏文:ཉོན་ཡིད། nyoen yid) 八識中的第七識。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條。
Knowledge of how-it-is

如所有智

(藏文:ཇི་ལྟར་མཁྱེན་པ། jita khyenpa) 實相本性的超然知識(俱生智),非輪迴裡個人所見的「現實」。
knowledge of variety

盡所有智

(藏文: ཇི་སྙེད། jinye khyenpa) 這是看清各種現象的超然知識(俱生智)。
Koan

公案,話頭

在佛教禪宗裡教導用的,透過演示二元思維的矛盾性質的謎語般話頭。它無法用推理來解決,而是迫使弟子用瞬間的洞察力去求解。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這個問題:隻手之聲。(「一隻手拍出的是什麼聲音?」)
Kriya tantra

事密

(藏文:བྱ་བའི་རྒྱུད། ja way gyu) 四密續中的第一部,強調個人淨化。
Kuan Yin

觀音

(中文) (日文: Kwannon) 中文裡對觀世音菩薩的稱呼,代表大悲憫心的菩薩。最初的描述雖然是男性,從宋代開始,這位菩薩逐漸以女相示現。她出現在所有需要幫助之處,特別是對那些受到水、魔、劍或火難逼迫的人。無子嗣的女人經常祈求她的幫助。
Kuntuzangpo

普賢王如來

(藏文) 見Samantabhadra條
Kusali

古薩里;孤薩黎

修學佛道有兩種方法,一種學習佛教典籍,而另一種則是只有很少的經教學習,直接進入禪修,即孤薩黎的方式。以這種方式修行的人稱為古薩里。
Kushinagara

拘尸那羅

位於尼泊爾的藍毗尼園附近,佛陀在彼處娑羅雙樹間入滅。
Kyobpa Jigten Sumgon

覺巴吉天頌恭

(西元1143-1217) 噶舉傳承直貢分支的創始人。
Lama

上師;喇嘛

(梵文: guru) 精神導師。一、西藏的密法大師,現在經常用來指任何受人尊敬的僧侶。二、在金剛乘中,對老師和上師的專有稱呼,通常是一座寺院或多座寺院的領導人。有些重要的喇嘛被認為是菩薩,如達賴喇嘛。
Lamdre

道果

(藏文) (梵文: margaphala) 一套概括了整個大乘道的教法,強調喜金剛本尊。這些源自瑜伽士毘魯巴,並傳給了薩迦派。
Lamrim

道次第

(藏文) 修道的階段,修道次第, 漸修的道路。
Latent karmic imprints

習氣

(梵文: vasana; 藏文:བག་ཆགས། pakchak) 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會留下印記,並保存在第八識中。當它們受到外部經歷刺激時,這些印記離開第八識轉入第六識。
Left channel

左脈

(Sanskrit: lalana; Tibetan: རྐྱང་མ། kyangma) 左側與中脈平行的微細脈管,通常觀想為白色。
Life maintaining energy

持命氣

(梵文: prana; 藏文:རླུང་། lung) 這種微妙的能量,給予無生命體成為生命系統的能量。它在脈中流動。
Lopon

阿闍黎

(梵文: Acarya) 藏傳佛教一學位名,類似於格西學位。相當於今天的碩士學位。
Lotsawa

譯師

來自梵文) 翻譯者。西藏人所使用稱呼。
Lotus Sutra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可能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它描述佛陀宣說其理念,討論了佛教大乘與小乘的所有區別,例如:菩薩的概念,尤其是觀世音菩薩;恭敬法華經者的功德;以及進入涅槃和成就佛果的關鍵。
Lovingkindness

慈愛

(梵文:  maitri; 藏文:བྱམས་པ། jampa) 這是對自身的悲憫,且是悲憫他人的先決條件。
Lumbini Grove

藍毗尼園

位於尼泊爾境內,是佛陀誕生處,就在他的母親回娘家的路上。
Luminosity

光明

(藏文:གསལ་བ། selwa) 在第三轉法輪中,說一切都是空的,但它並非完全的空,因為它還有光明。光明或清明允許所有現象的顯現,即是空性(梵文為shunyata)的一個特徵。
Lung
口傳
(藏文) 儀軌讀誦。為了實踐金剛乘的修持,必需直接透過傳承持有人的口誦經文、給予修持的解釋,以及給予灌頂來實修。
Madhyamaka

中觀師中觀學派

(藏文:དབུ་མ་པ། umapa) 支持中觀論的學派。
Madhyamika

中觀

(藏文: དབུ་མ། uma) 印度佛教四大學派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支,西元二世紀時,龍樹菩薩所創立。中觀是來自梵文的名稱,意為中道。它有不執兩邊的見解,特別是對恆常與斷滅。此派主要主張是一切現象,包括內在心靈活動和外在實體對境皆為性空,雖然在世俗諦上,現象確實存在。
Maha ati

大圓滿

藏文:རྫོགས་ཆེན། dzogchen) 最高密法。
Mahadevi

摩耶夫人

佛陀的生母,在佛陀出生七天後去世。
Mahakala

大黑天;瑪哈嘎拉

(藏文:ནག་པོ་ཆེན་པོ། མགོན་པོ། nagpo chenpo or goenpo) 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憤怒尊,保護在覺悟道上的僧人,防止危險與不良影響的障礙。祂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護法,也被稱為大黑天或大黑護法。
Mahakashyapa

摩訶迦葉,大迦葉

了解寂靜法義 (參考佛拈花微笑,迦葉領悟的故事) 並領導第一次結集的僧人(佛陀弟子)。
Mahamaya tantra

大幻化密續

(藏文:སྒྱུ་མ་ཆེན་མོ། gyu ma chen mo) 一種無上瑜伽部的母續,西藏四大密續之一。
Mahamaya

摩訶摩耶

見「摩耶夫人」(Mahadevi)條。
Mahamudra

大手印,大印

(藏文: ཕྱག་རྒྱ་ཆེན་པོ། Chakgya chenpo) 字面上是大封印之意。一切現象都由它們最初始的圓滿本性所封印。這屬於四印之一,金剛乘修道教導系統的基本,體悟佛性最直接的修法。
Mahapandita

大班智達

(藏文:པཎྜི་ཏ་ཆེན་པོ། pan di ta chen po) 佛教大學者(班智達)。
Mahaprajapati

摩訶波闍波提

佛陀的姨母及繼母,佛教尼僧團的第一位女眾弟子。
Mahasiddha

大成就者

(藏文:གྲུབ་ཐོབ་ཆེན་པོ། drup thop chen po) 擁有大成就的修行者。這個名相特別指八世紀到十二世紀間,在印度修持密法的金剛乘修行者,《八十四大成就者》這本傳記介紹了其中最有名的一些。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佛教

(藏文:ཐེག་པ་ཆེན་པོ། tekpa chenpo) 依字面有大的運載工具義。此指顯教大乘。佛教三種主要型態中,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一支,依於第二和第三轉法輪的教導,強調空性、悲心,以及平等佛性。它是東亞地區的修持,並與金剛乘修持相似。大乘強調菩薩思想甚於阿羅漢。因此,個人不是離開這個世界進入涅槃,而是成就佛果,以這種解脫智慧、理解和能力,返回這個世界,展現悲憫心,救度有需要的眾生。在東亞,淨土和禪宗是大乘佛教最普遍的兩個宗派。它又被稱為北傳佛教。
Maitreya

彌勒菩薩

(藏文:བྱམས་པ། jampa) 佛陀時代的菩薩,祂代表無所不包的愛。佛教所有教派皆知,祂因引導懺悔過患者和氣餒的上師而受到崇敬。祂有時被描繪為雙手上舉過頭,滿臉笑容袒露大肚的「笑彌勒」。彌勒現居兜率天界,直到祂成為此劫(大約三萬年)的第五佛。
Maitri

慈愛

對一切眾生顯示關懷與慈愛。四無量心之一。
Mala

念珠

(藏文: ཕྲེང་བ། trengwa)念珠,通常有一百零八顆珠子。
Manas

意;意識

意識、心靈、智性。
Mandala

曼陀羅;壇城

(藏文: དཀྱིལ་འཁོར། kyin kor) 一般來說,是一種以藝術形式為基礎的複雜圓形,象徵無盡的延續性。在金剛乘,它是一種以同心圓為基礎的圖畫或是織錦畫。在這些圓圈裡,佛陀通常伴隨著其他本尊、菩薩和其他象徵性的圖像一起出現。對僧人來說,供曼陀羅是觀想的重點, 象徵輪迴與涅槃的實相特性。在普通信仰中,佛陀與本尊在曼陀羅裡被描述為崇拜的對象。曼陀羅也意味著一個神聖的處所,如法身曼陀羅。
Mandala offering

獻曼達

四加行之一。見「加行」(Ngoendro)條。
Manjushri

文殊師利菩薩

(藏文: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 Jampalyang) 大智菩薩,這位觀想的本尊代表妙智慧(般若)。祂經常被描繪為右手執持智慧寶劍,左手執持般若經。祂的智慧能去除無明的暗冥。
Mantra

咒語;密咒

(藏文:སྔགས། ngak) 從字面上來說,是守護心、讓心免於無明。通常以一段梵文短句或是音節,祈求各種本尊或代表各種能量。Mantra一詞也可以指整個金剛乘的教義。
Mantrayana

密乘

(藏文: སྔགས་ཀྱི་ཐེག་པ། Ngakgi thegpa) 密咒乘,金剛乘的另一種稱呼。相關經文皆出自釋迦牟尼佛和祂的不同示現。密法描述了與不同的佛相關的壇城和其修持法。
Mara

魔障;魔

(藏文:བདུད། due) 修行者所遭遇的障礙。有四種魔障:五陰魔,是對自我的不正確見解;煩惱魔,被負面情緒所壓伏;死魔,即死亡中斷了性靈的修行;天子魔,困堵在禪修之樂者。魔也被當作名字,用來代表擬人化的邪惡力量,它試圖阻斷佛陀成道。
Marga

八正道,第四聖諦。
Marks of Existence

三相;三辨識

存在的三種特徵:苦(堵喀)、無常(阿尼嗲)和非我(阿那特曼)。
Marpa

馬爾巴

西元1012-1097) 馬爾巴在西藏創立了噶舉派。他是西藏人,去了三趟印度,帶回許多密續典籍,包括那洛六法、密集金剛和上樂金剛的修法。他的上師是那洛巴。
Maudgalaputra

目犍連

(藏文:མོའུ་འགལ་གྱི་བུ། Mougalgyi bu) 佛陀最重要的兩位大弟子之一。
Mayadevi

摩耶夫人

見「摩耶夫人」(Mahadevi)條。
Meditation instructions

教授;口訣;訣竅

(藏文:མན་ངག man ngag) 導師或上師給予修行者的指示/教導。
Meditative absorption

等持;三摩地;三昧

(梵文: samadhi; 藏文:ཏིང་ངེ་འཛིན། ting nge dzin) 這是心一境性禪修,也是禪修的最高形式。
Mental consciousness

意識

(藏文:ཡིད་ཀྱི་རྣམ་ཤེས། yid kyi namshe) 第六識,負責分析前五個管理感覺的感官根識。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條。
Mental factors

心所

(藏文:སེམས་བྱུང་། sem yung) 心所是心的長期習性。它們包括了:十一善心所,例如:信、無貪、捨;根本煩惱,例如:貪、瞋、慢;以及二十隨煩惱,例如:恨、覆、害。
Merit

功德

(梵文:punya)功德本質上是「善業」,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獲得,其中很多涉及了僧俗間的互動。例如,當居士給僧人食物,前者便獲得了功德。有道德的行為、教導正確的信仰、講法以及念誦,都可以積聚個人的功德。禮佛也可以帶來功德。功德的概念在小乘佛教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Metta

慈愛

(巴利)慈愛。
Middleway

中道;中觀

(藏文:དབུ་མ། u ma)見「中觀派」(Madhyamika School)條。
Milarepa

密勒日巴

(西元1040-1123) 馬爾巴的弟子。密勒日巴在一生之中成就佛果。他的弟子岡波巴創立了(達波)噶舉傳承。
Mind poisons

毒;煩惱

(藏文:དུག duk) 字面上是毒,但是通常解讀為染污。三個主要的毒是:貪執或貪、侵略性或瞋,以及痴。見「五毒」(Five poisons)條。
Mind-Only school

唯識派

也稱瑜伽行唯識派。這是大乘傳統中的主要派別之一。由無著於西元四世紀時創立,它強調一切唯心所現。
Mipham Rinpoche

米龐仁波切

(藏文) 上世紀一位偉大的寧瑪巴大師和作家。
Moon days

布薩日/齋日

每個農曆月份都有四個齋日。最重要的是新月(一月之始)和滿月(一月之中)。僧伽在這兩天聚集誦戒,而且每位僧人檢視自己,看自己有無違犯任何戒律。另外兩個齋日則分別介於這二日之間。所以,每隔七天就有一個齋日。居士信徒通常在這幾個日子到寺院聚會,參加宗教活動。
Mother tantra

母續

(藏文:མ་རྒྱུད། ma gyu) 有三種密續:父續,著重於轉化瞋恚;母續,著重於轉化貪愛;以及無二續,著重於轉化無明。
Mudita

隨喜;歡喜

隨喜,為他人感到高興,不帶一絲羨慕。喜為四無量心之一。
Mudra

手印

(藏文:ཕྱག་རྒྱ། chak gya) 在儀式或舞蹈裡所使用的象徵性手勢。佛陀常被描述祂的手結定印或是說法印。在金剛乘中,手勢擴大到涵蓋全身,並且使手勢與密法本尊互動。當進行特定的密法儀軌修持時,手印象徵了修法的特定方面。
Nadi

(藏文:རྩ། tsa) 微妙能量(氣)流動的管道。
Nagarjuna

龍樹

(藏文:ཀླུ་སྒྲུབ། ludrup) 印度高僧兼學者,大約在西元二世紀時創立了強調空性的中觀哲學派。他將第二和第三轉法輪的教導系統化,並為《般若經》著作了大量的注解。
Naga

(藏文:ཀླུ། Lu) 水神,大蛇或龍,可能是人身蛇尾之像。通常居住於泉水、湖和海裡,牠們常常是包含了經典的地下寶藏保管者。龍王曾保護佛陀不受風暴。
Nalanda

那爛陀

從西元5世紀到10世紀時,佛教最偉大的大學,它曾經是大乘教法的中心, 有許多佛教學者都曾在那裡學習過。它坐落於現在王舍城附近,校舍在寺院裡,由五百位商人在舍利弗的塔墓所在地建造。阿育王後來在塔前建造了聖壇。
Namo

南無;禮敬

(梵文) (藏文:ཕྱག་འཚལ། chaktsal)禮敬。
Narakas


地獄眾生

Demons, hell beings
魔,地獄道的眾生。
Naropa

那洛巴

(西元956-1040)印度大師,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將許多金剛乘教法傳給了馬爾巴,後者在穆斯林入侵印度之前,將教法帶入西藏。
Nembutsu

念仏

(日文)在日語中,這是信徒稱念阿彌陀佛的詞。他們通常念「南無 阿弥陀 仏」(稱頌阿彌陀佛),它也可以被縮減成「念仏」。
Ngoendro

加行

(藏文)前行修持。通常金剛乘入門行者從修四加行開始:修持十萬遍皈依與禮拜、十萬遍金剛薩埵心咒、十萬遍供曼達、十萬遍上師瑜伽。
Nibbana

涅槃

(巴利)見「涅槃」(Nirvana)條。
Nichiren

日蓮

(日文)盛行於西方的一個日本教派,以它的創立人命名,強調唱名。
Nihilism

斷見

(藏文:ཆད་ལྟ། ched ta)虛無的極端見解,死後一切皆不存在的想法。
Nine steps for settling the mind

九住心

(藏文:སེམས་གནས་དགུ། semnegu)這些是禪修中安住心的方法。它們是: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
Nirmanakaya

應化身

(藏文:སྤྲུལ་སྐུ། tulku)佛陀的三身之一,化身或應化身在這個世界的示現,是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見「三身」(Three Kayas)條。
Nirodha

滅諦

滅除苦難。這是第三聖諦。
Nirvana

涅槃

(巴利:nibbana; 藏文:མྱང་འདས། nyangde)字面上有熄滅、清涼之意。超越了如著火般的輪迴之苦。活在輪迴中的人透過靈性的修持可以獲得解脫,所有錯謬的思想和矛盾的情緒皆得到熄滅。涅槃是止息痛苦、擺脫業力,所以得以過渡到另一實境。
Noble truths, four

四聖諦

見「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條。
Nyingma

寧瑪

西藏佛教四大傳承中最古老的一支,它可以追朔到八世紀佛教第一次傳遍西藏時期。不久之後,它的組織形式和教法遭到朗達瑪王的官方摧毀,但是今天它仍然是一支活躍的傳承。
Obscurations

蓋;障;障礙

(藏文:སྒྲིབ་པ།་ drippa)在成佛道上有許多障礙,但是有兩種被廣泛認知:煩惱障 (藏文: nyon sgrib)和所知障(藏文: shes sgrib)。
Ogre

阿修羅

阿修羅的英譯。
Ordained

出家受戒

正式成為一個比丘(僧人)或比丘尼(尼僧)。它被視為嚴格的準備培養期的頂點,同時也是新的且更完全的佛法生活的開始。
Padmasambhava

蓮花生大士

(藏文:པད་མ་འབྱུང་གནས། Pema jungney)蓮花生大士,也稱為咕嚕仁波切。西元八世紀,大士在西藏創立了佛教,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花了超過五十五年的時間在西藏弘法,並且在西藏佛教傳統中受到很高的尊崇。他的傳承叫做寧瑪巴。藏歷每個月的第十天是蓮師日。
Pali

巴利文

巴利文是梵文的方言,並被認為是佛陀所說的語言,記載中最早的巴利文經典出現在斯里蘭卡,它也是小乘佛教使用的語言。
Pali canon

巴利經典

以巴利文寫的神聖佛教經典。見「三藏」(Tripitaka)條。
Pancha shila

五戒

見「五戒」(Five precepts)條。
Pandita

班智達

(藏文: pan di ta)偉大的學者。
Panna

般若;智慧

(巴利)般若。
Paramitas, six

六波羅蜜;六度

(梵文) (藏文:ཕ་རོལ་ཏུ་ཕྱིན་པ་དྲུག parol tu chinpa)字面上有完美之意。菩薩修行過程中需要圓滿的六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十波羅蜜是在六度之上,加上:方便、力、願、智。
Parinirvana

入滅;般涅槃

(藏文: ཡོངས་སུ་མྱ་ངན་ལས་འདས་པ།yongsu nyangan le depa)所有輪迴的終結。當佛陀示現死亡時,祂沒有遵循一般的輪迴性死亡,祂的死亡是輪迴的終結,因為祂已經證得佛果。
Path of skillful means

方便道

覺悟者依弟子的根器品類來傳遞佛法時所使用的善巧方便法門。
Path, Buddhist

佛道

(藏文:ལམ། lam)證得覺悟果位的歷程。它也用來指因、道和果這三者之一的道。
Paths, five

五道

(藏文:ལམ་ལྔ། lam nga)傳統上,是修行者成佛所經過的五個階段或道。這些是:一、資糧道,行者淨化本身的障礙並累積功德;二、加行道,行者進而生起對四聖諦的深解並根除生欲界的因;三、見道,行者生起勝觀並登菩薩初地;四、修道,行者培植二地到十地菩薩果位之勝解;五、無學道,行者成就佛果。
Phagmotrupa

帕木竹巴

(藏文:ཕག་མོ་གྲུ་པ། phagmo drubpa)岡波巴的一位弟子,他創立了噶舉傳承的八小派。
Phowa

破瓦法;遷識法

(藏文)一種高階密法修持。有關死亡時,讓神識往善趣的遷移法。
Pitaka

藏經

簍筐。見「三藏」(Tripitaka)條。
Pointing-out instruction

直指心性的教授

藏文:ངོ་སྤྲོད་ཀྱི་གདམས་པ། ngotoed kyi dampa or ngotroe chi dampa)上師只在弟子機緣成熟時,給予的一種心性教誡。它有許多形式,拿鞋子拍打弟子、對他吼叫。每一位師長對每一位弟子的方式皆不同。
Poisons, three

三毒

見「三毒」(Three poisons)條。
Prajna

般若;智慧

(梵文)(巴利: panna)(藏文:ཤེས་རབ། she rab)字面上有完美的知識之意。辨別的覺知,從非二元對立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智慧。大乘佛教認為,它超乎了人類經驗和詞語表達之外,是在覺悟中證悟空性的洞見,也是宇宙的本質。另外,它也被認為是智慧之神,而佛陀母親是其轉世化身。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慧度

(藏文:ཤེས་རབ་ཀྱི་ཕར་རོལ་ཏུ་ཕྱིན་པ། sherabkyi paroltu chinpa)完美的或超越的智慧。佛教典籍中概述的大乘道和證悟。見「般若經」(Prajnaparamita Sutra)條。
Prajnaparamita Sutra

般若經

四十部有關智慧及其成就的大乘經典。這是龍樹菩薩著作和論述的重點,包含了心經和金剛經。
Pramana

正量;量學

(藏文:ཚད་མ། Tsema)邏輯、真實、證實、純粹; 有三種正量:現量、比量、聖言量;量學研究。
Prana

(藏文:རླུང་། lung)支持生命的能量。
Pratimoksha vows

別解脫戒

(藏文:སོ་སོར་ཐར་པའི་སྡོམ་པ། sosor tarpedompa)不殺生、偷盜、妄語、飲酒、和僧尼持守之斷淫。
Pratyekabuddha

辟支佛;緣覺;獨覺

(藏文:རང་སངས་རྒྱས། rang sang gye)字面上是單獨成就者之意。已成就的小乘修行者,證悟了真實義,但沒有承諾要致力於利益他人的菩薩道。
Pratyekabuddhayana

獨覺乘

(藏文:རང་སངས་རྒྱས་ཐེག་པ། Rangsangye thegpa)單獨覺悟乘,屬小乘修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加行;前行

(藏文:སྔོན་འགྲོ། ngoendro)必需在本尊修持之前完成的四個前行修持。見「加行」(Ngoendro)條。
Preta

餓鬼

梵文)通常譯為餓鬼(hungry ghost),輪迴中六道之一。
Provisional teaching

不了義教

(藏文:དྲང་དོན། drangdoen)為了順應所化根器而簡化或修飾過的佛陀教法。與此相反是了義。
Puja

法會

(梵文)對佛陀或菩薩崇敬的行為,在其中進行供養和其他的崇拜活動。
Punya
功德
(梵文)功德。一種獲致善業的行為。 
Pure Land Buddhism

淨土宗

淨土、淨土真宗,佛教的一支,聚焦在阿彌陀佛和祂所創建的淨土。四世紀時出現在中國,並隨後傳播至日本、韓國和其他國家,這是最為普遍的佛教教派。淨土是針對一般人,認知多數人無法成佛,所以注定永遠墮在輪迴中。阿彌陀佛於是創建了西方淨土,極樂國度,人們可以在死後往生彼處。想往生西方淨土,人們只需要念誦「南無 阿弥陀 仏」,日語意為「讚揚阿彌陀佛」,即是呼求阿彌陀佛之力。
Pure realm

淨土;清淨佛國

(藏文:དག་པའི་ཞིང་། dagpay shing)諸佛所創建的種種國土,那裡完全解脫了痛苦、可以直接接收佛法。這些國土由諸佛住持,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而彌勒菩薩則住持兜率內院。
Pu-tai

布袋

笑佛,中國和尚,彌勒的化身。
Rahula

羅睺羅

Buddha’s son. 佛陀的兒子。
Rain Retreat

結夏安居;雨安居

最初百年的佛教,僧人一年中遊歷、行腳九個月。然後在七月,當雨季來臨時,他們聚集聽受教導、禪修和鼓勵。在有雨季地區的小乘佛教,即使僧人早已不再行腳遊方,至今仍盛行結夏安居。
Rangjung Dorje

讓炯多傑

(西元1284-1339)第三世噶瑪巴,以著作一系列的論著並廣泛用於噶舉派而聞名。
Rongton

自空見

(藏文)中觀或中道派主要分為兩大派:自空見,它堅持空性是無自性;而他空見,則是認為空性是與光明不可分割。
Ratna

珍寶

(藏文:རིན་ཆེན། rinchen)字面上有寶石義。三寶:佛、法、僧。
Ratnasambhava

寶生如來

(藏文:རིན་ཆེན་འབྱུང་གནས། rinchen jungne)寶生種姓的報身佛。
Refuge

皈依

(藏文:སྐྱབས། kyab; 梵文: sharana)從佛教意義上說,皈依的意思是接受佛陀和佛法教義作為個人的軌則。一個人誓願皈依佛、法和僧。
Reincarnate

轉世活佛;化身

卓越的佛法修行者有意選擇重生來利益他人。見「轉世活佛」(Tulkus)條。
Relative Truth

世俗諦

(藏文:ཀུན་རྫོབ་བདེན་པ། kun sop Denpa)有二諦或實相觀:世俗諦與勝義諦。世俗諦是普通凡夫的觀念,以個人的推測看待世界,這基於自我的妄信以及「自」和「他」的二元論。勝義諦,又稱為究竟真理,超越二元來看待事物本質。
Remay movement

利美運動

無宗派運動,促進不帶偏見的看待所有傳統。這個運動在西藏十九世紀處於高潮,多方利用西藏佛教傳統各種經典、論疏和儀軌,來最大限度的減少宗派對立和振興修行。
Right channel

右脈

(梵文: rasana; 藏文:རོ་མ། roma)在右側與中脈平行的微細脈管, 通常觀想為紅色。
Ringsel

舍利

(藏文) (梵文: shariram)在火化骨灰中發現的小圓石聖物;舍利。
Rinpoche

仁波切

(藏文)字面上有珍貴的意思。在西藏佛教中,通常用來稱呼大師或喇嘛的敬語。他們因為心靈知識而受到高度重視,特別用於稱呼傑出佛法修行者的轉世,也稱為祖古或轉世喇嘛。
Rinzai Zen

臨濟禪

廣泛使用公案的一個禪宗教派。
Rishi

哲人;聖人

哲人;聖人神聖的印度教聖人或哲人。
Rolang

起尸

(藏文)一種西藏殭屍。
Root lama

根本上師

(藏文:རྩ་བའི་བླ་མ། tsaway lama)一位師長。修行者從師長那兒接受教導和灌頂,並形成自身修持的核心時,這位師長就是修行者的根本上師。
Rupa

色法

色法,色身與感官。
Rupakaya

佛的色身

(藏文:གཟུགས་ཀྱི་སྐུ། zukkyi ku)色身,包含報身和應化身。
Sadhana

成就法

(藏文:སྒྲུབ་ཐབས། Dupthab)成就的方法。密法儀式和修持通常強調在生起次第。典型的成就法架構分為三階段:前行部分包括皈依和引發菩提心,正行部分涉及觀想佛陀和念咒,而結行部分則是將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
Sakya Pandita

薩迦班智達

一位偉大的學者(西元1181-1251)身為薩迦派世襲的領導人,他直言不諱的反對噶舉教義。他也成了蒙古帝國統治下的西藏領導人。
Sakya

薩迦派

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這個傳統源自毘儒巴乃至十一世紀卓彌譯師所教授的道果。薩迦派以世襲與轉世來繼位。這個教派的貢獻,包括一些最重要的哲學論疏。
Salwa

光明

(藏文)光明。在金剛乘中的教導,一切皆空,但還是有光明。這個光明或清澈明晰允許所有現象的顯現。
Samadhi

三摩地;三昧;定

(藏文:ཏིང་ངེ་འཛིན། tingnge zin)又稱為正心行處或心一境性,這是禪修的最高形式,並且被小乘佛教所廣泛運用。讓心專注於單一對境而且漸不散亂,直至心一境性。最終目標是要完全泯除所修對境與禪修者間的區別,即是所謂的證得不二。這種狀態是進入四禪那與覺悟的前行。
Samantabhadra

普賢王如來;普賢菩薩

(梵文)(藏文: ཀུན་ཏུ་བཟང་པོ། Kuntuzangpo)原初法身佛。據說,最初普賢王如來見到分離的「我」與「他」時,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受到愚弄。此外,八大菩薩的最後一尊稱為普賢菩薩。
Samatha

奢摩他

(巴利)見「奢摩他」(Shamatha)條。
Samaya

三昧耶;誓言

(藏文:དམ་ཚིག damtsig)在金剛乘中,對上師或是對修法上的誓言或承諾。
Sambhogakaya

報身

(藏文:ཉན་ཐོས་ཐེག་པ། Nyenthoe thegpa)聽聞言教者之乘。小乘之一。
Samgha

僧伽

見「僧伽」(Sangha)條。
Samjna

觀念;認識;看法。
Samkhya

數論派

(藏文:གྲངས་ཅན་པ། drangchenpa)一個非佛教教派,抱持非佛教觀點,將所有事物歸類為二十五種現象。他們相信「原質」,那是不可分割、永久並貫穿一切現象的。
Sampannakrama

圓滿次第

(藏文:རྫོགས་རིམ། dzogrim)在金剛乘中,觀想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這是圓滿次第,密法的一種觀想法,一個人從體內微細氣脈方法中獲致喜樂、清明與無念。
Samsara

輪迴

(藏文:འཁོར་བ། khorwa)輪迴。六道中生死並重生的循環,特徵是無明和二元認知、業和煩惱;即凡夫眾生的狀態。與它相對的是涅槃。
Samskara

心的造作(情緒和衝動)。
Samudaya

產生,苦的根源。這是第二聖諦。
Samye temple

桑耶寺

西藏所建的第一座寺院,約在西元750-770年間。
Sangha

僧伽

(藏文: དགེ་འདུན།gendun)指的是佛法修行者的四人以上群體的通稱;他們是修道上的友伴。僧寶指的是已成就的修行者。
Sanskrit

梵文

古印度的一種早期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的一種。印度教與佛教都使用梵文。
Sanzen

參禪

這是禪宗師父與弟子間每日兩次的會談,討論弟子的禪修進度。主要目的是要確定弟子是否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公案。如果未解,不正確的回答將遭到拒絕,而師父必需再鞭策弟子繼續尋找正確的解答。
Saraha

薩惹哈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他以有關大手印的證道歌聞名。
Sastra

論典;論

見「論典」(Shastra)條。
Sati

正知

(巴利)見「正知」(Smrti)條。
Satori

開悟

(日文)日本禪宗用語,對覺悟的說法。
Sautrantika school

經量部

(藏文: མདོ་སྡེ་པ།dodepa)印度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它是小乘佛教。
Secret mantra

密咒

(藏文:གསང་སྔགས། sang ngak)金剛乘的一個名稱。
Self-knowledge

自悟;自證

(藏文:རང་རིག rang rig)一種高階禪修,一個人直視自心,消除所有概念,以確定實相的特徵。
Selflessness

無我

(藏文:བདག་མེད། dagme) (梵文:人無我:pudgalanairatmya;法無我:dharma-nairatmya)無我。在毗婆沙和經量部這兩家小乘教派中,特別指一個人並不是真正永久的自我,而只是想與受的短暫集合。在唯識派與中觀派這兩家大乘教派中,更延伸到外部的現象,它也沒有自性。
Sending and taking practice

自他交換法

(藏文:གཏོང་ལེན།་ tonglen)阿底峽尊者所傳入的一種觀修練習,修行者納入他人的負面狀況並給予所有正能量。
Sensory consciousnesses

根識

(藏文:དབང་ཤེས། Wang shey) 這些是五識(眼、耳、鼻、舌、身)。見「八識」(Eight Consciousnesses)條。
Sentient being

有情眾生

(梵文: Sattva)通常有情眾生的定義是:任何生物發展了足夠心識與覺知來經驗感受,特別是感受痛苦,就是有情眾生。這包括動物的生命,但不包括植物的生命形式。這些都是佛教的倫理和悲心的對境;佛教的目標不是只有救度它自己成員的解脫,還要在世間,改善一切眾生的生命狀態。
Seven patriarchs

七代付法藏師

(藏文 : གཏད་རབས་བདུན། terab dun)七位偉大的導師和佛法的主要持守者:摩訶迦葉(飲光)、阿難(慶喜)、商那和修(麻衣)、優婆鞠多(小護)、提多迦(有愧)、黑色、善見。
Shakyamuni

釋迦牟尼;能仁

釋迦族的聖者,佛陀的名稱。釋迦是佛陀降生的氏族。
Shakyamuni Buddha

釋迦牟尼佛

(藏文:ཤཱཀྱ་ཐུབ་པ། shakya tubpa)釋迦牟尼佛,通常被稱為喬達摩佛陀, 最近一位住世的佛陀,住世期間為西元前 563-483年。
Shakyas

釋迦

一個高貴種姓,曾經統治尼泊爾南部地區。
Shamatha

奢摩他;止

(巴利: samatha; 藏文:ཞི་གནས། shiney)寂止禪。止心的禪修練習是為了解脫思想的干擾。這是一種基本靜坐,通常以盤腿姿勢打坐,觀察心的運行並同時數息。
Shantarakshita

寂護;靜命

西元八世紀時住持那瀾陀寺,被赤松德贊王邀請入西藏,他創建了桑耶寺,並因此協助將佛教引入了西藏。
Shantideva

寂天

(西元675- 725)偉大的印度菩薩,他最有名的是兩部關於菩薩行的著作。
Shariputra

舍利弗

(藏文:ཤཱ་རིའི་བུ། shariepu)佛陀的兩位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聞名。
Shastra

論典;論

(藏文:བསྟན་བཅོས། tenchoe)論疏,佛教典籍的一種,通常是哲學論述或注解。論典著作皆來自於成就或多聞的大師。
Shastri

論師

(梵文) (藏文:བསྟན་བཅོས་པ། tenchoepa)一位精通論典或注疏者;也用在學位上,等同於學士學位。
Shentong

他空見

(藏文)中觀或中道派分為二大主拍:自空見,主張空性是沒有自性;他空見則主張空性是不能與光明分開。
Shikantaza

只管打坐

(日文)日本禪宗的正念禪修。
Shila

尸羅

 

(梵文)(巴利: sila)道德規範,戒律或規則。它通常是指五戒或十戒,即形成僧伽律儀的基本準則。
Shinay

奢摩他

見「奢摩他」(Shamatha)條。
Shramana

沙門

(藏文: gejong)字面上有勤苦修善義。修行人。通常是隱喻苦行僧或托缽僧。
Shravaka

聲聞

(藏文:ཉན་ཐོས། nyenthoe)字面上有聽聞者之意,廣義為信徒。需要他人協助來證得覺悟者。這一類是修行小乘的成就者,他們已證得無我成就。見「阿羅漢」(Arhat)條。
Shravakayana

聲聞乘

(藏文:ཉན་ཐོས་ཐེག་པ། Nyenthoe thegpa)聽聞言教者之乘。小乘之一。
Shuddodana

淨飯王

佛陀的父親。
Shunyata

空性

(藏文:སྟོང་པ་ཉིད། tong pa nyi)見「空性」(Emptiness)條。
Siddha

成就者

(藏文:གྲུབ་ཐོབ། druptop)一個已成就的佛道修行者。
Siddhartha

悉達多

見「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條。
Siddhartha Gautama

悉達多‧喬達摩

悉達多是佛陀的父母為祂取的名字,梵文意為“一切功德成就”。喬達摩是佛陀的姓氏。
Siddhi

悉地;成就

(藏文:དངོས་གྲུབ། ngodrup)修行者證得的修行成就。
Sila

尸羅

(巴利)見「尸羅」(Shila)條。
Six ornaments

六莊嚴

佛陀追隨者,歷史上重要的大師: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和法稱。
Six realms of samsara

輪迴六道

(Tibetan:འཁོར་བ་རིགས་དྲུགkhorwa rikdruk)輪迴中,眾生可能的轉生處:天道,其特點是傲慢;阿修羅道,此善嫉之神,企圖保有他們擁有的一切;人道,最殊勝,因為具有證得覺悟的可能;旁生道,其特點是愚痴;餓鬼道(薜荔多),特點是有強烈的渴求;地獄道(那洛迦), 特點是強烈侵害感。
Six yogas of Naropa

那洛六法

(藏文ནཱ་རོ་ཆོས་དྲུག: Naro choedruk)這六個特殊的瑜伽修法,是從那洛巴傳至馬爾巴,它包含了:拙火定、幻身法、睡夢瑜伽、光明法、中陰成就法和遷識法。
Skandha

(Tibetan:ཕུང་པོ། pungpo)字面意思是「堆」。當感知到對境時,這是五種基本的轉化:色(眼識、耳識、鼻識)、受(樂、不樂、非樂非不樂)、想、行、識。此外,人在出生時具有這五種元素:身體、感情/感覺、觀念、習慣和喜好,以及意識,而形成自我意識,死時分散。
Skillful means

方便

(梵文: upaya; 藏文:ཐབས། thab)在大乘修行中,它指的是將自己所有功德回向利益一切眾生。在金剛乘中,它指的是體內瑜伽的修持,操縱體內的能量與氣脈。.
Smriti

憶念

(巴利:sati; 藏文:དྲན་པ། drenpa)正念、記憶、回憶;思惟;去留意;去回憶。
Son

禪宗

(韓文)佛教禪宗。
Soto Zen

曹洞禪

(日文)強調打坐的一個禪宗派別。
Space

空大

(梵文: dhatu; 藏文:དབྱིང་། dbyings)
Spiritual song

證道歌

(梵文: doha; 藏文:མགུར། gur)由金剛乘修行者自然吟誦而成的道情歌,每行通常是九個音節。
Sramanera

沙彌

(藏文:དགེ་ཚུལ། Getshul)沙彌,勤策男。他們持守的戒律較比丘輕鬆。沙彌戒除了基本五戒之外,還加上過午不食、不歌舞觀聽、不著花鬘好香塗身。
States of Existence

趣;道

(梵文: gati)輪迴有六趣。最高的三趣是:天人、阿修羅以及人;從善業引生。最低三趣是:旁生、餓鬼和地獄;由惡業引生。有些佛教派別的見解認為阿修羅是惡業所引生,而有些派別則完全忽略阿修羅,認為只有五道的存在。
Sthaviravada

上座部

(梵文) (巴利: Theravada)上座部。聲聞十八部之一。
Stupa

佛塔;舍利塔

(藏文:མཆོད་རྟེན། choe ten)神聖的建築,通常供奉有佛陀或大菩薩的舍利或遺物。中央凸起的聖塔周圍有一連串階梯包圍。
Subtle channels

(梵文: nadi; 藏文:རྩ། tsa)體內心靈能量或「氣」(梵文:prana; 藏文: རླུང་། lung)流動的路徑。
Subtle heat (Tibetan: tummo) An advanced Vajrayana practice for combining bliss and emptiness which produces heat as a byproduct.
Suchness

真如;本性;空性

(梵文: tathata/tattva; 藏文:དེ་ཁོ་ན་ཉིད།/དེ་བཞིན་ཉིད། deshinnyi/dekhonanyi)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其外表所顯現。
Suffering

苦諦

見「苦諦」(Dukkha)條。
Sugatagarbha

佛性

 

(藏文: བདེ་གཤེགས་སྙིང་པོ། desheg nyingpo)一切眾生皆有的佛性或覺悟本質,使眾生得以證悟成佛。它與如來藏有密切關連。
Sujata

蘇迦塔

給了佛陀一碗乳粥的村女。
Sukhavati

極樂世界

(梵文) (藏文:བདེ་བ་ཅན། Dewachen)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
Supreme yogi

無上瑜伽士

An epithet for the Buddha.
Sutra

經;契經

(巴利: sutta; 藏文:མདོ་སྡེ། dodey)字面上的意思是路線或簡潔的句子。神聖的典籍,從佛所說或引發的話語。經藏,是三藏中的一部。另指大乘佛教的基礎典籍,與小乘相區分,通常對比於佛陀所教誨的金剛乘教法,也對比於論典。論典則是對佛陀言教的注解。
Sutrayana

顯教

(藏文: མདོའི་ཐེག་པ། Doyi thegpa)顯乘。依經典達至覺悟,包括小乘和大乘。
Svabhavikakaya

自性身

(藏文 : ངོ་བོ་ཉིད་སྐུ། ngowonyi kyi ku) 本質之身;佛陀的法身。
Tantra

密續

(藏文:རྒྱུད། gyue)金剛乘修學的主要典籍。西藏佛教分為經教傳統(大乘經典的學術研究)和密法傳統(金剛乘的實修)。見「密教」(Tantrism)條。
Tantrayana

金剛乘;密乘

見「金剛乘」(Vajrayana)條。
Tantrism

密法

密法思想始於佛教以勝義諦是一實相為基礎的前提之下。如幻的世界的本質並不是在我們周遭呈現的多元世界的表象。
Tara

度母

以女相在西藏示現的大悲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藏文稱為Chenrezig(音譯千惹西)。度母能示現為二十一種相貌,依其顏色,可知其不同特質;最出名的是綠度母與白度母。祂有寂靜尊與憤怒尊兩種示現。通常祂被尊為本尊,引導金剛乘僧侶(Celia: maybe “行者”?)朝向正覺。祂的俗世示現包括七世紀時將佛法帶入西藏的藏王松贊干布的兩位后妃,松贊干布自身也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Tashi Namgyal

扎西南嘉;吉祥尊勝

(西元1512-1587)一位具盛名的大師,著有許多典籍,擔任岡波巴的持法者,並在晚年擔任岡波巴的達拉岡布寺住持。
Tathagatagarba

如來藏

(藏文: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འི་སྙིང་པོ། deshin shekpai nyingpo)字面上是如來的種子或是本質之意,通常譯為佛性。它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成佛種子或是本質,而這讓他們具有成佛的潛能。
Tathagatas

如來;多陀阿伽陀

(藏文: 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dezhin shekpa)字面意思是,如實而去或是已達真如境。佛陀的名號之一。
Ten directions

十方

四個基本方位(北、南、東、西),它們的中間方位(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以及上下。
Ten powers of the Buddha

佛十力

佛陀的十神力。
Ten Precepts

十戒

它的組成有五戒(不偷盜、不邪淫、不殺生、不妄語、不飲酒),這些適用於所有佛教徒。另外專為僧團設計有五條進一步的限制。這些是:過午不食、除了僧袍,不塗飾、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蓄金銀寶物。
Ten Riches

十財富;十圓滿

(梵文: dashasashpada; 藏文:འབྱོར་པ་་བཅུ། jorpa chu)又稱為十圓滿,這些涵蓋於「八閒暇與十圓滿」中,有利於修學佛法的要素。分為自圓滿:生為人、生於佛法盛傳之地、諸根具足、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以及他圓滿: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入聖教、具他悲憫攝受。
Tendai

天台宗

見「天台宗」(White Lotus School)條。
Tengyur

丹珠爾

(藏文)偉大的藏文論藏,有超過百部的佛法注釋(論典)。參見「甘珠爾」( Kangyur)條。
Terma

伏藏

(藏文)字面上有隱藏的寶藏之意。曾被大菩薩所隱藏並於後來重新被發現的作品。它們可能是實際的文本,或者可能是報身佛自“上天”所傳下。
Terton

伏藏師

(藏文)寶藏發掘者,主要是發掘九世紀時由蓮師與伊喜措嘉所封藏的典籍。
Thangka

唐卡

(藏文)一種西藏的宗教卷軸;描繪聖者的西藏傳統繪畫。
Theravada

小乘佛教;上座部

(巴利) (梵文: Sthiravada; 藏文:གནས་བརྟན་སྡེ་པ། Neten depa)字面上有長者(即「上座」)之道的意思。聲聞乘裡的上座部,有時被大乘人帶有貶義的稱為小乘,它是南傳佛教唯一倖存的派別。聲聞乘分為十八部派,然而只有少數存留。對照於大乘和金剛乘,小乘強調個人的解脫,執持他們必需自己證得涅槃。因此,僧伽是其主要社群,僧尼間互相支持與教導以努力證得自我的覺悟。
Three bodies

三身

見「三身」(Kayas)條。
Three immutables

三不變

The Hinayana, the Mahayana, and the Vajrayana.
Three jewels

三寶

(藏文:དཀོན་མཆོག་གསུམ། koenchok sum)佛寶、法寶、僧寶。
Three kayas See: Kayas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三相

生、住、滅。這三相是有為法的無常特徵,代表任何造作的事物都有開始、存在和後來敗壞分解的階段。
Three poisons

三毒

(藏文:དུག་གསུམ། duksum)苦的根源,也是眾所周知的三染污:貪、瞋、癡。
Three realms

三界

存在於輪迴中就是存在於三界內:欲界,此界眾生依於自身業力轉生得身(形容欲界六道或輪迴六道);色界,此界眾生以其禪定力,生而得非物質身;無色界,此界眾生死時進入禪定狀態,此時想與識過程皆息滅,故無色身亦無所依境。
Three roots

三根本

(藏文:རྩ་བ་གསུམ། tsawa sum)上師、本尊、護法。
Thrisong Deutsen

赤松德贊

(西元790-858)西藏王,曾經邀請多位印度偉大聖者與瑜伽師進入西藏。他也主導了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興建。
Thunderbolt

金剛

(梵文: vajra; 藏文:རྡོ་རྗེ། dorje)依字面有金剛鑽之意。佛教金剛乘的關鍵符號,它象徵著一切事物本質的空性,具有堅不可摧的特質。西藏佛教在其儀式中,使用金屬製作的金剛杵。
Tilopa

諦洛巴

(西元928-1009) 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他是那洛巴的上師,那洛巴又把教法傳給了西藏的噶舉傳承。
Tirthika

外道

(藏文:མུ་སྟེགས་པ། mutegpa)佛教為內道,異於內道者則為外道。
Titan

阿修羅

見「阿修羅」(Asura)條。
Torma

食子

(藏文) (梵文: bali)一種儀式物品,用乾燥的大麥和奶油製作,並放置於佛龕上象徵對本尊的供養。見「糌巴」(Tsampa)條。
Tranquility meditation

奢摩他;止住修

(梵文: shamatha; 藏文: shinay)一種基礎禪修練習,目的在使心得以調伏和敏銳。它又被稱為打坐。
Tripitaka

三藏

(梵文)(巴利: tipitaka; 藏文:སྡེ་སྣོད་གསུམ། denoed sum)主要的典籍。從字面上看,三個籃子:律藏、經藏、論藏,是佛教三類主要的神聖經典。據信,在第一次結集佛陀的教法時,那些經文被存放於三個籃子內,將佛陀的教法區分為僧伽戒律(毗奈耶)、祂的開示和說法(修多羅)、佛教哲學中的高級理論和心理學(阿毗達磨)。
Triplistic thought

三輪

對世俗諦實有的妄信,將所有行動畫分為三部分:主體、客體,以及所做,稱為三輪。例如,在相對層面上,一個人(主體)對佛像(客體)作大禮拜(所做)。
Trishna

愛染;貪求;愛

(巴利: tanha; 藏文:སྲེད་པ། sedpa)渴望、渴求、欲望。
Tsampa

糌巴

(藏文)乾燥的稞麥粉,西藏人和以奶油食用。見「食子」(Torma)條。
Tulku

活佛;化身;祖古;轉世者

(藏文) (梵文: nirmanakaya) 凡夫能見到的佛陀的化現。這個名詞通常用在發現為某師父的轉世,尤其是菩薩的轉世。
Tummo

拙火

(藏文) 一個高級的金剛乘修持法,結合樂與空,它所產生的熱是附帶結果。這是那洛六法之一。
Tushita

兜率天

(藏文:དགའ་ལྡན། gadan)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分內外院,內院是彌勒菩薩成佛前的居處,外院是凡夫果報天。
Twelve deeds of the Buddha

佛的十二事業

傳統上,佛陀示現祂一生所做的十二件大事。
Two truths

二諦

(梵文: dvisatya; 藏文:བདེན་པ་གཉིས། denpa nyi)一種是習俗或世俗的真理,我們通常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充滿了實有的事物。另一種是究竟或勝義真理,一切現象究竟皆是空性。
Ultimate level

勝義;真實

(藏文:དོན་དམ། dondam)這個究竟真理,只有覺悟的人能理解,即諸法內在(想與受)與外境(外物質世界)皆無自性。
Upali

優婆離

一位剃頭匠,佛陀的剃度弟子;是他誦出了比丘律經或法規。
Upanishads

奧義書

印度教的典籍,可追朔到西元前七世紀。
Upaya

方便

(藏文:ཐབས། tap)字面上有善巧的意思。這是覺悟者依眾生根器與習性來展現佛法。
Upeksha

平等捨;捨

(巴利: upekkha) 平等、無等級。四無量心之一。
Ushnisha

頂髻

在頭頂上的突起;佛陀的三十二相好之一。
Vaibashika school

說一切有部

(藏文:བྱ་བྲག་སྨ་བ། jetrak mawa)小乘的一個主要部派。其中的一個支派名薩婆多部。
Vairochana

毗盧遮那佛

(藏文: རྣམ་པར་སྣང་མཛད།nampar nangdze)佛部之報身佛。
Vajra

金剛

(藏文:རྡོ་རྗེ། dorje)有如鑽石。在某些金剛乘法會中一種握在手上的法器;也指如同金剛鑽般純淨與不朽的特質。見「金剛」(Thunderbolt)條。
Vajra posture

金剛跏趺坐

雙盤坐式,兩腿互相雙疊,兩腳腳掌心朝天。一腿放在另一腿上時,稱為半跏趺(單盤)坐。
Vajradhara

金剛總持

(藏文:རྡོ་རྗེ་འཆང་། Dorje Chang)法身佛,許多噶舉傳承教義的來源。
Vajrapani

金剛手菩薩

(藏文:ཕྱག་ན་རྡོ་རྗེ། Chakna Dorje)主要菩薩之一,據稱是密教之主以及西藏佛教的主要保護者。
Vajrasattva

金剛薩埵

(藏文:རྡོ་རྗེ་སེམས་དཔའ། Dorje Sempa)淨化的佛。金剛薩埵修法是四加行的一部分。
Vajravarahi

金剛亥母

(梵文)(藏文:རྡོ་རྗེ་ཕག་མོ། Dorje Pamo)這位空行母是勝樂金剛的佛母。祂是噶舉傳承的主要本尊,以及佛陀最高智慧的體現。在其髮冠上的豬,表示將無始無明轉化為最高智慧。
Vajrayana

金剛乘

(藏文:རྡོ་རྗེ་ཐེག་པ། Doje thekpa)堅不可摧的實相之乘。堅不可摧的方法教導;以果為道的修持法。金剛乘以密續為依據,並強調諸法的光明與大樂面相,在西藏是廣泛的修持法門。透過修持金剛乘,一個人可以一世成佛。
Vajrayogini

金剛瑜伽母

(藏文:རྡོ་རྗེ་རྣལ་འབྱོར་མ། Dorje Naljorma)一位半忿怒本尊,母續本尊之一。
Vase breathing

寶瓶氣

一種進階的呼吸練習,必需在經驗豐富的師長監督下學習;它是有關於將空氣保持在腹部,就像一個充了氣的寶瓶。
Vasubandu

世親

(藏文དབྱིག་གཉེན། yiknyen)四世紀時印度的一位大學者,是無著之弟,並著有小乘《阿毗達磨俱舍論》,解釋阿毗達磨。
Vatsiputriya

犢子部

(藏文:གནས་མ་བུ་པ། gnas mabupa)聲聞十八部派之一,認為有一個不可說我的存在。這個部派名稱,來自其領導人犢子長老。
Vayu

風;氣

(藏文:རླུང་། lung)在梵文和藏文裡意為風或呼吸的空氣,還有身體裡微細的氣。不同種類的氣調節不同功能來維持生命。
Vedana

感覺、感受。
Victorious one

世尊

佛陀的名號之一。
Vijjnanavada

瑜伽行唯識學派

此派強調,一切識為首。也稱為唯識派或瑜伽行派。
Vijnana

知覺或心。
Vinaya

毗奈耶;律儀

戒律,是佛陀有關道德規範的教導,為三藏之一。道德行為是所有修行的基礎,不論對出家或在家眾皆是如此。
Vipaka

異熟;果報

蓄意行為的後果。
Vipashyana

毗婆舍那;勝觀

(梵文)(巴利: vipassana; 藏文:ལྷག་མཐོང་། lakthong)超勝觀,通常是指對空性的勝觀。這個形式的禪修廣泛的為小乘佛教所修學,發展洞察自性。它的目標是破除三相實有:苦、無常、無我。這引導至證悟空性的本性。
Wangchuk Dorje

旺秋多杰

(西元1556-1603)第九世噶瑪巴。
Wheel of dharma

法輪

(梵文: dharmacakra)佛陀的教法符合三個層次: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每一組是三轉法輪之一。
Wheel of Life

輪迴;生死流轉

(梵文: Bavachakra; 藏文: སྲིད་པའི་འཁོར་ལོ། sipa khorlo)諸有之輪。尤其在西藏佛教,生死流轉圖是一個由死主閻羅王手持由三個同心圓組成的圖像。它象徵輪迴。最內圈包含三個代表痛苦源頭的標記:豬(無明)、蛇(瞋恚)、雞(貪)。接下來的圓圈劃分為六格,每格的描述是六道之一。最外環劃分為十二格,每格代表的是十二因緣之一(死、生、愛、無明、識等)。
White Lotus School

天台宗

天台。該教派著重《妙法蓮華經》。
Wisdom

般若;妙智慧

般若。
Wisdom of nature of phenomena

如所有智

(藏文: ཇི་ལྟ་བ། ཇི་སྙེད་པ། ji ta ba or ji nye pa)也稱為多重或多種類智慧。這是洞見實相的超越智慧,而非顯現於輪迴眾生的境況。
Wish-fulfilling jewel

如意寶

(藏文:ཡིད་བཞིན་ནོར་བུ། yidshin norbu)一種寶石,據說存在於龍或天界,它能給予擁有者任何想要的需求。現在大多用在比喻中。
Worldly dharmas, eight

八風;世間八法

(藏文:འཇིག་རྟེན་ཆོས་བརྒྱད། jigten choegyed)八種障礙修道的情緒。耽著利、耽著樂、耽著稱、耽著譽、厭惡衰、厭惡苦、厭惡譏、厭惡毀(常說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Yabyum

佛父佛母

在西藏佛教或是金剛乘佛教裡,這是表徵男女性的結合,通常是一尊本尊或菩薩與祂的明妃,這代表宇宙的完整性。佛父代表方便,在這個複合、有限的世界上,通常是指慈悲;而佛母則代表智慧,表無窮宇宙的統一。
Yama

閻羅王

死主,十八地獄之主。
Yana

(藏文:ཐེག་པ། thekpa)字面上有車乘之意。通常是指教導的層級。主要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有說小乘、大乘、金剛乘。
Yashodhara

耶輸陀羅

佛陀之妻。
Yidam

本尊

(梵文: ishtadevata)金剛乘僧侶由上師授與一尊菩薩或其他本尊,作為個人的指導與守護者。僧侶一旦與本尊建立起連結,將會持續一生,而且將幫助他努力至證悟佛果。亦指用於觀想的本尊的心靈形象或其他實體。
Yoga

瑜伽;相應;觀行

(梵文) (藏文:རྣལ་འབྱོར། naljor)字面上有相應之意。密宗的深奧修持法。
Yogacara

瑜伽行唯識派;唯識宗

見「 瑜伽行唯識派」(Vijnanavada)條。
Yogi

瑜伽士;瑜伽師

(梵文) (藏文:རྣལ་འབྱོར་པ། naljorpa)選擇一種非常規修行路線的佛教修行者;透過深奧的密法修持,證得安樂境界的人。
Zazen

打坐:禪坐

禪宗裡一種長時間的禪修練習,通常是在禪堂共修。僧侶安靜的長時間盤腿而坐。雖然每個人禪修的目標不同,通常這種禪修是專注在解決一個公案。
Zen Buddhism

佛教禪宗

(日文)(中文: 禪宗; 梵文: Dhyan)字面上的意思是冥想。大乘佛教的一支,它可能是西方最普遍的佛教派別。禪宗起源自佛陀的秘密教法。當時佛陀在眾弟子前手持一朵蓮花並保持靜默,站立在靈鷲山頂。透過這靜默,摩訶迦葉證入涅槃,或說覺悟了,而自他起,這個「覺悟法燈」傳遞到第二十八位祖師菩提達摩。達摩於西元五二〇年將此法燈帶至中國;禪宗於十二世紀時傳至日本。禪宗專注於釐清實相超越了文字、語言以及邏輯,它利用公案、禪坐與參禪來達成目的。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