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佛法教導都提供了一種能更充實、積極、和平的生活在這個世間的方法。禪修和其他具體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的理解並強化我們意圖,在身心都留下了同樣深刻的記憶。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都提供了將這些教法付諸實修的機會。通過這樣的結合,我們確實可以生活得更美好。
我們既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也不能任意捨棄。我們對家庭有責任,但如果能讓責任變成是輕鬆喜悅的,我們就會更快樂。
尤其在我們很在乎的關係裡,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有人只是犯了一個錯誤,在我們心中就把他做過的所有好事都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於執著於那些負面的感受,自己反而成了受苦的那個人。
相反的,我們必須接受父母、兄弟姊妹、孩子們本來的樣子。我們沒辦法改變他們,只能改變自己的態度,從最好的角度去和他們相處。
如果我們有一個煩惱的家庭關係,要練習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它。忽視壞的,聚焦在好的上面。使它成為一種習慣,不要抱持太高的期望,並保持一致。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將發現情況開始有所轉變,不只關係改善了,還助長了整個家庭的活力。
由於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人,所以就有許多不同的人際關係。它們存在於職場上、朋友之間,配偶之間和家庭之內。它們是正式和非正式的,各別的和互動的。任何關係中的第一步,是了解你在對方心裡的角色,以及你應該對這個人際關係有什麼樣的期待。在這些期待下,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覺知。總是尋找可行的最佳選擇,而不是絕對的最佳選擇,並且學著樂在其中。
當發生誤解或不愉快時,接受它,瞭解對方也是自身情緒和無明的受害者,這是他的實際情況。隨著時間過去,這種方法將會改善大多數的人際關係,除非你們之間的業力已盡,否則對方終將了解到你的愛和關懷。即使這關係沒有改善,你也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
最重要的,不要活在已經過去的關係裡,尤其在戀愛關係結束後更是如此。人們因為緬懷過去而受苦,或是因為痛恨對方而受苦。兩者皆不恰當,這段關係已經消逝了。更糟的是,這些態度是有害的,因為它們限制了當下的你,妨礙你看見新的、更好的伴侶的能力。假如你不想受到他人影響,那麼最好的武器就是專注於當下。
關於工作,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平衡。
在工作中,要時時留心。保持正向積極,但要忠於真實的自我。想想自己可以有什麼貢獻的,而且不要讓貢獻染上個人的私心(假如你為公司提供一個好主意,讓它是有關於改善整個公司,而非只是為了展現你的傑出創意)。
尋找能利益他人和自己,而且沒什麼傷害性的工作。
最終,保持時間的平衡,給工作、家人及自己留下空間。有些人在工作上非常成功,經濟富裕,但是家庭關係不佳。把工作留給工作,在家就好好在家。
生活中,可以預期到會有一些壓力。那不是不好,只是意味著自己沒有完全放鬆;內在的動力正推著我們向前。順勢運用它;如果抗拒它,例如拖延,那麼壓力就會增大,讓人擔憂,然後很快就會浪費時間在擔憂上。
相反的,保持在當下,處理現在。不要期待完美的解決方案,那只會構築壓力。就像練習禪修,學習如何善用數分鐘,而不是等到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小小的成就會讓我們更快樂,這將創造出良性循環。
最後,要注意壓力帶來的後果,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到周圍的人。壓力影響情緒,而情緒只會在傷害他人時滿足,之後這將換來對方給你痛苦的回報,結果讓自己二度受到傷害。人們經常會將在辦公室長時間工作的壓力帶回家給家人。有了正念,我們可以學會分開這二者。
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緊密關連的。當情緒強健時,身體也比較容易強壯;當情緒脆弱時,身體容易生病並且較難痊癒。如果情緒強健,甚至更能發揮藥效。
因此,我們必須小心餵養身體和心靈。所有帶來內在智慧的教導,都是心靈的糧食,能幫助我們發掘與生俱來的智慧,了解如何修復自己,以及學會愛自己。
我們當然還是必須注意自己吃了什麼,品質如何,吃了多少。遵循以素食為主的飲食;對身體比較無負擔,同時也表現對動物的悲憫心。以平衡的方式慢慢的、用心的吃。不要過飢,但也要小心不要因為美味或習慣而過量。在一餐結束時,胃裡應該最好是有三分之一液體,三分之一食物和三分之一是空的。
並且一定要活動,運動對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衰老是生命的真實狀況,打從出生那刻,人人皆投入其中。孩提時期,我們稱它為生長,但其實和成人時期是同樣的過程;它僅只是一種延續的自然現象,身體元素的持續改變。我們天生就是會改變。它並不是不好,它就是那樣。
病痛有許多種形式,和不同程度。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只要身體一不平衡就會生病;所謂遺傳性疾病也只是意味體質上比較容易得病,但這仍然需要生病的條件,包括了食物不佳、睡眠不良、水分不足、細菌叢生。我們應該要如何做才好?
• 認清楚我們只能減少生病,無法完全消除它。
• 以健全的生活、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來避免生病。
• 做自己的醫生。什麼是「對」的,要視個人而定。留心自已的身體與健康。注意是什麼讓身體感覺良好,找出模式來,並且照著做。
• 要接受身體很容易生病,而生命的盡頭就是死亡。對每個人來說,死亡的不確定性都是相同的;我們只是沒有意識到這點。在某個人「生病」的期間,卻有許多「健康」的人死了。死亡的危險度並不會因生病而升高,任何時候都有這種危險。
最後,我們必需將疼痛和受苦分開。疼痛是生理的,從割傷、疾病、感染而來。假如感到疼痛,不要抱怨,處理它。如果責怪別人,那麼疼痛依然存在,此外,還會加上很多的心裡痛苦。
不過,事實上,死亡並不是結束。身體和意識的元素經由生命綁在一起,就像一束花由一條帶子綁著,如果這條帶子太過老舊,花束就會瓦解。身體和意識是分開了,但是它們仍然存在。就算身體已經火化了,它的元素也依然存在,只是改以不同形式罷了。同樣的,意識也會繼續下去。死亡是一次旅行的結束,而不是整個旅程的終點。
當然,在死亡到來時,我們會經歷元素瓦解時的許多強烈情緒。此時,冷靜的心智就非常重要。禪修是非常有幫助的。了解我們的心變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不要專注於過去,而是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