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sMorality

在所有的佛法教導之中,都穿插交織著良善品德,它是讓證悟成真的基礎。智慧不僅是源自大腦的智識;它還需要一顆充滿福德的開放心靈。真正信受、實踐和內化品德教導之後,我們造就了通往自由、擺脫迷惑和痛苦的條件,並因此覺悟。

慈愛

慈愛專注於快樂和引發快樂的原因。透過慈愛,我們可以讓他人和自己㓎溋在愛的想法和感受裡。

但特別是在西方社會中有一種觀念是:所謂的愛,甚至是父母的愛,都是有代價的。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或成就。但真正的慈愛是無條件的,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被保護和免於痛苦。

慈愛就像一面鏡子,當我們把它送給別人,自己也會受益。我們微笑對人,他人也會報以微笑。當我們投射出正面情緒,自然會在心中取代負面情緒。當我們為他人營造出愛的氛圍,自己也會感受到愛。

慈愛與悲憫相互依存,共同運作。

悲憫心

悲憫著重在袪除他人的痛苦和引發痛苦的原因。就像慈愛,悲憫的修行也要求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而非出自於上對下的憐憫或優越感。相反地,悲憫是源自於了解每一個人其實都各有不同的痛苦,以及想幫忙減輕或消除這種痛苦的願望。

在更廣的層面上,悲憫同時促進我們自身的靈性發展。當我們考慮到他人的需要,對自己的關注就越少;而在這麼做的同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從自身的痛苦中釋放出來。

悲憫與慈愛相互依存,共同運作。

videoPreview仁波切開示:日常生活中悲憫的重要性,請點擊此處
慷慨佈施

布施是有意識地讓自己去幫助別人。真正的布施發自內心,即便是手無分文的乞丐,每個人都可以修持。大家很容易理解物質的布施,不過布施還包括了時間、技能、讚美、忠告或知識。

當然,修持布施需要有適切的引導和真實的領會。為什麼布施、布施什麼以及布施給誰,都有很大的不同。假如只是單純的施以小惠,或是因為覺得不這麼做,場面將會很難看,這叫做隨俗給予;因為它不是發自我們的內心。如果給某人武器只是因為他們要求,這或許是慷慨大方的給予,但是也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假如給並不口渴的人一瓶水,並沒有多大意義;但如果是給在沙漠中的人一瓶水,這就意味非凡了。

究竟來說,慷慨布施乃是一種源自慈愛和悲憫且合於常理的生活態度。

“「當你贈送出自己擁有的財物,給的並不算多。唯有在奉獻自己時,才是真正的付出。」 – 紀伯倫 
心靈淨化

心靈淨化也就是正面的思考模式。在現實中,我們很難說杯子中的水是半滿還是半空。但是正面思考能對我們的生活産生助益,並可以將痛苦減至最低。

    • 感激欣賞我們所擁有的,不要執著於負面想法而只在意我們所沒有的。
    • 要知道當我們去尋找不完美時,我們將會發現很多;可是當我們以正面的態度看待時,雖然還是有不完美,但是它們將不再顯得如此重要。
    • 意識到不完美並非壞事,這僅僅是部分的「我們」和「我們如何生活」。
有人一直抱怨沒有鞋穿,直到遇見一個沒有腿的人。

簡而言之,我們應專注於事物的光明面,無論是友情、健康、人際關係、金錢或任何事。

videoPreview仁波切開示:培養正面能量的價值,請點擊此處。
因果關係
世上沒有巧合,任何事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源於某些特定的原因和條件。事實上,假如其中某個原因或條件發生改變,則其結果也將會不同。

舉例來說,種植一棵橡樹需要橡實種子、肥沃的土壤、陽光、水、充足的空間和時間。當這些條件都俱足時,小橡實就會變成一棵大樹。但只要一項元素改變了,這棵樹就不會那麼強健粗壯,或甚至永遠無法生長。

這情況也發生在人的生命之中。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的作為、想法和信念。每一個想法和行為都在我們心中留下印記。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印記改變了我們的性格,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

思想和行為所造成的印記,我們稱之為「業」
如果某個想法或行為對我們是有益的,這就值得讓它變成一種習慣。如果它帶來傷害,就算非常微小,最好還是避免再犯。時間久了,小問題就可能演變成大麻煩。
虔敬心

虔敬心是學生與老師之間關係的基礎。老師以開放並滿懷慈愛、悲憫及尊重的態度,來看待學生的內在本質。同樣的,學生面對老師的啟發智慧有著偉大的尊敬,為此學生必須要全然的敞開自己。事實上,智慧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


LIVE BETTER

生活得更好

生活是複雜且令人困惑的,往往充滿痛苦。有時看來,似乎一定有某個更好的方法可以處理。有的,而且很簡單,只要換個角度來看待事情就可以。

現在就開始 »

ASK A QUESTION

提出問題

無論您是身陷困境或僅只是好奇,向充滿智慧的人尋求幫助,絕對是有用的。仁波切非常樂於回答您有關生活、佛法或佛教的任何問題。

即刻提問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