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到昆蟲,一切眾生皆具足證悟的本性。但我們就像是身無分文卻住在金礦上而不自知,因為還沒有開發內心的財富,精神上活得很貧乏。努力發掘才能得到內在的財富,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檢驗和修持,結合知識和慈悲心。最終這將喚起我們與生俱來的清淨智慧,讓我們真正見到實相。
覺受
覺受是與生俱來的內建系統。如果有人掐我們,我們會覺得痛。這不涉及相信或是概念,它就是如此。
覺受發生在剎那之間,甚至在念頭生起之前。當某人看著一朵花,覺知或感官印象就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心理圖像,並導向一個念頭:「一朵花!」但念頭升起的同時,我們所看到的特定瞬間的那一朵花已經是過去式了,就像影片播放時的某個定格影像。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生活中的一切,舉例來說,當人們因為出了問題的愛情而痛苦時,在本質上來說,這段令人受苦的愛情早已過去了。
概念
同樣的,我們所有帶著評斷的想法,無論是好還是壞、合理或不合理,都只是概念。更廣義來說,即使有著明確外觀的實體事物也都只是一種概念而已。
我們打開水龍頭,有東西流出來。我們說:「這是水,可以飲用。」但是在真正的意義上,那根本不是水。「水」只是一個字或是一個心中的印象,而這兩者都不能拿來喝。客觀而言,不管真的從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是什麼東西,都和「水」這個字的概念毫無關係;這兩者的連結只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
上述的「水」提供了一個智識上的範例,然而在和他人的互動之間,其中明顯關注更多的是充滿情感的範疇。藉由把概念和真實混淆在一起,我們作繭自縛身陷在痛苦裡,而非將我們的心靈從問題的泥淖中釋放出來。
多重宇宙
我們看待事情雖有主觀面和客觀面,不過主觀的觀點總是更強大有力。個人的「實相」是由不斷自我強化的信念所形成,然而這些信念並不決定那個唯一或終極的實相。事實上,主觀和客觀的實相會依著時間、地點和當時普遍流傳的觀點而改變。
舉例來說,一些學者認為,佛陀教導他的弟子們,世界是平的,並且太陽繞著地球轉動。也許佛陀是這麼說過,但卻是那個時代的信念,那個時代的實相,佛陀只是順應當時的文化標準。然而,佛陀晚期在對一些規模較小的進階團體的教導中提到,由於業果的關係,我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認知地球的面貌。
同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宇宙的看法也在改變,從地球本位中心到多重宇宙。佛陀曾經教導過,而且科學家也開始相信,有不止一個宇宙。的確,世上有百千個宇宙,每一個都是在另一個更大的宇宙之中,如此無止盡的推演,就像恆河沙數。我們的世界就是一粒河沙。然而,在這樣的規模之中,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變化,仍可能影響一顆行星的航向、一條河流、一個生命。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任何事物皆有可能。
相對實相
在檢視我們的現實生活後,很容易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個想法、行動和情況都互相關連依存著。而這樣的理解讓我們得以開始打破惡性循環,抱持著正面的態度生活。
我們開始和所有的生命有最基本的連結: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居住在同一個的大氣層裡,漫步在同一個地球上。並且我們同樣都在追求快樂、安全和保障。
我們的知識也是相互依存的。我們跟從一位老師學習,這位老師所分享的知識,來自於許多其他的老師、家庭、朋友和個人經驗。此外,我們的理解、詮釋、甚至是保持那些教導,都需要依賴我們既有的知識。
即使表面看似對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白天和黑夜、熱和冷、好和壞,都只存在於相對的關係裡。事實上,來和去是同樣的動作,它只是取決於我們從哪個方向觀看罷了。
最終,從任何切入的時間點來看,我們的生活都是自身到當時為止所有思想和行為的結果,亦是將來更多相似行為的舞台。當我們努力行善時,會有好的生活體驗,並且有更多行善的機會;反之,惡行也是同樣的道理。
透過修行,任何人都能打破惡性循環,衡量在覺受和貪著之間的片刻機會。這個機會並不是一生僅有一次,它可以在任何時刻發生,一再反覆,每天不斷。
究竟實相
究竟實相是真正構成一切存在的基礎,但是我們唯有透過修行才能見到及了解。相對實相存在於概念世界之中,究竟實相的存在則是超越了概念世界。這很難理解,就好比某人站在地上,卻想測量飛過頭頂上的飛機長度;它看起來大約只有二英吋。
究竟實相並不取決於誰的看法、何時的看法,或是在哪種條件或背景之下的看法。它就是它。
僅透過理解相對實相,我們就可以暫時免除自己的沮喪和不快樂。而了解究竟實相時,我們將可以完全解脫自己,得到真正的洞察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