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嫉妒、不耐煩、震驚、慾望、沮喪,我們整日在情緒的轟擊中度過。而且如果我們任由情緒主宰,它能毀了我們。你知道的:那些不應該寄出的郵件;暴怒之下的言語反擊;消沈畏縮讓你無法看見任何喜悅。幸運的是,這並非一定是如此。我們只需要在那一瞬間單純地認出有害的情緒,然後放手。這就是宗南嘉楚仁波切所教導「三片刻修行」的關鍵。
The Background
時間是我們最有價值的產品之一,非常珍希。有些日子你甚至騰不出一個小時來禪修。在日常生活中,你需要可以有效利用時間的實用工具。這也是為什麼仁波切開發出「三片刻修行」的方法。從傳授千年的佛教教義中提煉出關鍵思想,如同「空性」和「無常」 一般,「三片刻修行」的方法是即時、實用而且非常有效的,並且只需要幾秒鐘。
基本原則
我們關於各種情緒的經驗都可以用「三片刻修行」的方法加以破解。再逐步說明「三片刻修行」時,仁波切強調「第三個片刻」的練習是最為重要的。
第一個片刻:感知
發生時的情況:你的感知器官 – 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 – 接收了某一些訊息。你也許會有直接的生理反應,例如,立刻轉頭朝向聲音的來處。但是在這第一個片刻,你還沒有真正的回應。
第二個片刻:生起
發生時的情況:你有一個立即的、下意識的反應,將發生的事件歸類於好的、壞的或是中性的。
第三個片刻:注視
發生時的情況:一般來說,在第三個片刻你會順應情緒而做出回應 – 不管是心理上就是生理上的回應。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情是好的,即使那件事也許不適合你或者對你沒有實質助益,你還是會被其吸引。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情是壞的,你會將它推開,有時候甚至過分的抗拒超過了合理的情況。
練習
「第三個片刻」的時機很短暫,非常容易錯過。你會發現這些短暫的瞬間出現在: 看見一封令人不悅的電郵和立即回覆之間;在聽到批評和立刻反駁之間;在發現黏膩的甜食和想要伸手去拿的瞬間。這就是停下來練習「三片刻修行」的最佳時機。
- 在生起時的最初瞬間,暫停,注意當下感受到的情緒。
- 與其觀注在誰對誰做了什麼,不如只是單純的注視著你的情緒。
- 想像情緒是一個充飽氣的氣球,充滿了你的內在。不要在意邊緣形狀,而是專注在它的中心。不要嘗試合理化、也不去想任何理由,就只是觀察。氣球的裡面是什麼?沒有任何實體,只是空的。
效果
透過拉大行動和反應之間的空隙,你可以在情緒之中爭取更多的空間。你的心較為冷靜、清明、較少偏見。你比較能安住當下。你可以更清楚的覺察到情緒就只是情緒,而沒有實際的存在。「三片刻修行」不僅能影響你的反應,更能夠影響你如何詮釋過往的經驗。透過練習,你將不再被情緒所掌控,而你對事情的反應也將會變得更加合理。